小草和大樹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草和大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小草和大樹》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有三篇課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它們圍繞人生和奮斗這個主題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經歷,塑造了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奏響了一首首生命的樂章,點亮了一盞盞人生的航燈。
《小草和大樹》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出生于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堅持學習,嘗試寫作。當滿懷希望得到大詩人指點時,卻遭到巨大打擊。后來自費出版詩集,卻幾乎無人問津。但她沒有失去信心,最后改寫小說,最終成為震動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作家。故事折射出主人公不屈的抗爭精神與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她們在保守觀念與陳腐偏見盛行的年代,敢于沖破舊勢力的勇氣和膽識。
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夏洛蒂的成長史,一條是以夏洛蒂與保守偏見抗爭為線索。對于這樣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若以主人公的成長史為線索展開教學,勢必很難取舍。例如第二小節生活的坎坷和不順。這一部分,學生在以往學段的學習中有多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理解,不應作為重點。況且這類“逆境成才”的勵志性文章,學生在不同年級段都有接觸,我們應該大膽舍棄這部分。作為六年級的教材,我們教者要善于挖掘出相同中的不同?如何做呢?我覺得要抓住以夏洛蒂與保守偏見抗爭這條線索展開教學。要想做到這點我覺得首先應該從題目著手。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共出現了兩次,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回信中的“小草”和“大樹”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真正的植物,另一方面“小草”也暗含著指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面對如此殘酷的回復,面對如此強大的社會偏見,夏洛蒂的羞慚痛苦憤怒非常值得我們同情。要做生活的強者,一定要首先戰勝自己。夏洛蒂在錐心的痛苦中“昂起頭來”,把恥辱化作向上的動力。由于學生對這種社會背景缺乏認識,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這一部分應該成為教學指導的難點。
文末的“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里,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跡!題目的深刻含義應是教學中的重點。
文章還有兩句含義深刻的話,一句是“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另一句是“他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圣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將小草澆灌成大樹”,理解朗讀感悟著兩句話這也是課后的作業要求。因而這也將成為教學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