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課”引發的思考《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簡簡單單的“家常課”,作為組內教研課,“粗茶淡飯”,不成敬意。經歷了《鄭成功》與《青海高原一株柳》兩次教研活動,也聽了不少的課,特別是在海門市“弘謇杯”名師課堂教研活動中聽了薛法根老師的《桂花雨》,于是就產生了上一堂“家常課”的想法。我一直想,多媒體教學課件固然可以給課堂教學添彩,但是沒有多媒體應該也是可以上課的。況且,我們平時的閱讀活動,從來就是沒有多媒體輔助的,樸實即真實。這一天恰好停電,小黑板、教學掛圖又出現在課堂上,一切順理成章,真是天意如此。
這一課的教學環節非常簡單,教案是依據集體備課的教案調整而成的。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主要是搜集陸游的資料,吟誦他的詩詞,朗讀詩歌,初步理解詞句的意思,還讓學生搜集與“讀書”有關的古詩、成語、名言警句等。在上課的前一天,利用晨誦、午讀的時間,組織學生吟誦古樂府《長歌行》與顏真卿的《勸學》詩。學生理解并積累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樣的詩句對理解本首詩歌是一種很好的鋪墊。一首詩歌或一篇文章,看似一座“孤獨的小島”,其實它同廣闊的文化背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教師,如何優化組合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優質的服務,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所謂“用一生的時間備課”,真是此意;而學生也是參與備課的主體。
這堂課就在教室里進行,學生不必興師動眾地向多媒體教室“轉移”,更顯得悠然自在。離上課時間大概還有5分鐘,聽課的老師都來了,學生都已落座。于是,我就隨意請了幾位學生背誦最近背出的古詩。平時,我一直對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不太滿意,認為他們早讀課總是效率不高,但是這時學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他們不僅背誦了《卜算子詠梅》《長歌行》《勸學》等詩詞,而且居然有學生背出了岳飛的《滿江紅》。聽著學生的背誦,我很高興,教室里不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知不覺間,就過了上課的時間。因為停電,上課的音樂就沒有想起,而我也把這事忘了。
再也不需要任何的導入語,課堂只是學生與教師相遇的“驛站”,而學習的起點其實是在“昨天”。早讀課上已經把《冬夜讀書示子聿》整首詩歌用楷書端端正正地抄寫在黑板上了。先請學生解釋了詩歌的題目,然后就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大多數學生的手頭都有一些參考資料,如《課課通》之類,以往在這種環節,很多學生都是捧著參考書一讀了事。但是,這次我吸取了教訓,課前就對學生提出要求,不允許“讀資料”,即要把搜集到的有用信息內化。學生還是很爭氣,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一個人翻書的,滔滔不絕地把陸游的資料較為全面地陳述出來。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還考慮作一些補充,但看情形,再“補充”就是畫蛇添足了,于是話鋒一轉,強調了本首詩歌的內容是談論讀書的道理。
接下來,請學生朗讀全詩。不知怎的,班里朗讀水平首屈一指的何林華,竟然出現了兩處“低級錯誤”,讓她再讀一次,雖然讀流利了,但是感情很不到位。我便向學生提出了“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朗讀要求,雖然我不停地給大家鼓勁,但是學生的朗讀還是不能令人滿意。本來我也打算作一下“示范”,看到學生的這種讀書情形,就失去了“范讀”的信心與勇氣了。現在反思“檢查朗讀”這個環節,學生的朗讀出現不該有的“失誤”,其實不僅是一種心理緊張的表現。雖然經歷了預習的過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是非常粗淺的,或許就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之中。此時提出“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要求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看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也要把握時機。脫離了理解與感悟,純粹地提出朗讀要求,授予朗讀技巧,這樣的朗讀指導必然收效甚微。其實,在檢查預習時,對學生的朗讀要求不妨低一點,只要“正確和流利”就夠了。降低起點的結果是增強信心,反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