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了陸游的詩《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是詩人陸游在寒冷的冬夜讀書,大概讀有所感,就將其感受寫成這首七言絕句。
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學生往往把“工夫”寫成“功夫”。怎樣使學生少出類似的錯誤呢?在教學時我采取了以錯糾錯的方式,在把古詩抄寫到黑板上去時我故意把“工夫”寫成“功夫”,接著叫學生預習,然后請學生看者黑板讀古詩,學生立刻發(fā)現(xiàn)了錯誤并指出了錯誤:“功”寫錯了應寫成“工”,我順勢接受了錯誤并引導學生辨析“工夫”和“功夫”的區(qū)別,使他們明白了“功夫”一般指本領、本事,而“工夫”一般指花的心血和時間等,在《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古詩里用工夫指古人在做學問時花的心血和時間多。我想經(jīng)過一番“以錯糾錯”,學生肯定不會再把“工夫”寫成“功夫”了。
我以故事引入,為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為什么會打敗仗?學生結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才是真正的學習。
《冬夜讀書示子聿》教學反思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詩,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通俗易懂。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應該可以達到熟讀背誦,理解感悟的目標,所以上課前我并沒有讓孩子們預習,因此課堂內(nèi)容也設計較豐富,節(jié)奏較緊湊。學生學的還是比較扎實的,感悟也比較深刻。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了解詩人,談話導入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猜猜資料中介紹的詩人是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自然地進入課文。
二、對比題目,理解題目意思
本冊書中已學過一首陸游的詩,通過比較題目的異同點,學生深刻理解了課題中“示”的意思,對這首詩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學生大膽猜測詩句中重點字詞意思,并試著理解詩句意思,學生在沒有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在小組內(nèi)討論,我參與其中,發(fā)現(xiàn)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很到位,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鋪墊。
在檢查誦讀時,各個層次的學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順。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這一課的重難點突破都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于詩詞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討論,結合實際。以下幾點是比較突出的:
1、緊扣“無遺力”,放大詞境。
在理解“無遺力”就是“不遺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
問題:“其實古人學習是十分刻苦的,歷史上記載古人學習勤奮的故事有許多,請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寫古人學習勤奮的成語?”學生聯(lián)系舊知,很快就想到了學過的成語故事: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等,在簡要講述故事的同時,詩歌的形象立體起來,豐滿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2、恰當利用故事,遷移語境。
學生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紙上談兵》的故事,讓大家談談看法,學生就很快明白了書本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的關系,對“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對詩的主旨也理解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