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子之歌(節選)
因為《七子之歌》的首節“澳門”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前,已經由作曲家李海鷹譜曲,并廣為傳唱,大家都比較熟悉,所以,可以用這首歌曲來引入課文。那稚嫩的童音,那與詩歌渾然一體的曲調,能激發學生對本課的濃厚興趣。而且,為學習課文創設了良好的詩的情境。
可以在引入后,簡單介紹一下“七子”這個說法的由來,讀一讀《詩經·邶風》,讓學生略有了解。
2.詩歌品讀。
這篇課文的品讀,應從反復吟誦入手。重點品析《澳門》一節。
(1)以學生為主,以引導誦讀為主。六年級的語文學習,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整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疑問,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疑問來組織教學。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熟悉課文的過程中,自主理解。然后交流討論,適當點撥。結合師生課前查閱的資料,理解“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但是他們虜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等句子的含義。在反復的誦讀中,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藝術特點和情感特點,熟讀成誦。
(2)把課文放在歷史情境中教學。這篇課文表現的是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必不可少。可在預習中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也可在課堂上簡要介紹近代的一些歷史事件,幫助學生理解。被列強擄去的“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3)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體會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強烈愛國之情和歷史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詩人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悲憤之情充滿了整首詩歌。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憤慨。每一節的最后一句都是“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表達了失地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在朗讀時,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悲憤之情,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4)通過拓展閱讀,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順大連等其余幾“子”讓人痛心的命運。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補充閱讀一些聞一多的詩歌,如《紅燭》《死水》《一句話》等等,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人,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3.識字寫字。
本課共識字3個,學生通過自學,用形近字比較識記的方法,不難掌握。啟發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詞語。
寫字教學中,以學生自學為主,讓他們通過觀察,說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引起共同的注意。
[參考資料]
1.作者簡介:聞一多(1899—1946年),原名聞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他出生于湖北省浠水縣一個世家望族,書香門第。五四運動時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積極投身于抗日運動和反獨裁、爭民主的斗爭。1946年,聞一多在悼念李公樸先生的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特務殺害。出版了詩集《紅燭》《死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