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設計(人教版)
(課文寫的是我從不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參加各種演出,為什么要以《唯一的聽眾》為題?)
對于這個問題,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大家認為文中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那位老婦人呢?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課件出示:你認為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是誰?
二、 精讀課文,解疑合究
1、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深入思考,看看文中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說說理由。
2、研讀。
這位唯一的聽眾,她不曾給過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導,也不曾給他講解過拉琴的竅門。那么,她是怎么幫助作者的呢?
感悟一:老人的語言
師:用波浪線畫出描寫老婦人言語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的。一邊讀,一邊想,并在書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跡。
出示:
(1)“是我打攪了你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里坐一會兒。”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
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同桌兩人合作,一人讀當時的情況,一人讀老婦人的話。
談談你從老人的話中感受到什么。
小結:是啊,對于一個毫無信心的人來說,一句鼓勵的話就是莫大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合作讀讀這段話,一組讀當時的情況,一組讀老婦人的話。
(2)“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
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誰來談談你從老人的話中感受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這位初學小提琴的人,在灰心喪氣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話,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溫暖、快樂、興奮、激動)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一句話包含了如此豐富的內容,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體會一下作者的感覺。老師讀當時的情況,女同學讀老婦人的話,男同學讀作者的感覺。
同學們,這樣的語言不單單給作者帶來快樂的情感體驗,還有著更大的作用呢!在老人鼓勵下,作者有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把作者的變化這部分讀一讀。引導學生聯系前文,體會作者的變化。
(3)她竟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
這句話和前面幾句話有什么不同?
這句話是一個轉述的話,如果把它直接變成老人說的話,怎么說?從老人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悟二:老人的眼神
課文幾次寫到老人的眼神呢?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出示幻燈片)
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著我。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指名讀三句話,你發現了什么?(在寫老人的眼神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詞語——“平靜”。)
你們怎么理解“平靜的眼神”?引導學生想象老人的心理活動。
作者從老人的眼神里讀出了什么?(對自己的鼓勵、期盼、肯定、贊許)
小結:是呀,老人的鼓勵、關愛,都蘊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說明作者讀懂了老人的眼神。讓我們把這些深刻的含義朗讀出來。
注意句后的省略號,讀得慢一些、深長一些。
三、 品讀文本,質疑再究
1、學生質疑:作者知道了老人不是聾子,為什么不把真相說出來呢?
作者聽到妹妹這番話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當他再一次走進樹林,面對這位老人的時候,他又是怎么想的?拿起筆,把作者當時的想法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