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說課稿
今天我執教的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借助注解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文章內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課前我進行詞語鋪墊,談話導入課題。先領學生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出示幾個這樣的詞讓學生讀。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初讀感知,讀出節奏這一環節。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3.小組展示讀,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4.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細讀文本,感悟知音這部分,我將“絕弦”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為何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使學生深入理解“絕弦”的含義,通過設置從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體會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你怎么贊嘆?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藝術美和伯牙、子期之間的默契。通過仿句練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詞語運用能力,又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讓學生體會這時的伯牙心情怎么樣呀?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對痛苦、絕望的伯牙說些什么嗎?安慰他、鼓勵他?升華了感情,讓學生深悟絕弦高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