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通用14篇)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
佚名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了解“寓言”這一文體了。
2.學習第一則寓言。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寓言故事,哪位同學還記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寓言兩則”又是什么意思?(課文一共有兩個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兩則。)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又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箭用。)
2.自由讀短文,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然后思考,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說出即可。)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l.先自己說一說每句話的意思,然后同座討論:每句話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學生說,師生評議)
教師應講解以下有關知識,幫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②“譽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沒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沒有哪一種東西能夠穿透它。”“也”語氣詞,表示句子說完。④“其人弗能應也”。“其人”,那個人。“也”,語氣詞,表示句子終結。)
3.把每句話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譯成現代白話文,要把上下文說通順。(學生練說)
4.交流。(能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楚國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5.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6.指導朗讀。(讀出買盾人的自夸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四、總結
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五、布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熟讀課文,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第二則寓言。
2.學習生字。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矛與盾》全文。
2.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鄭人置履》。(板書課題)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意思?有一個鄭國人買鞋。那他又是怎樣買鞋的呢?讓我們來看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了解每句話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詞句不理解?提出來討論。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讀短文。(要讀通句子)
②本文講什么事?(有個鄭國人去買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腳而相信尺碼,最終沒有買到鞋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詞句和短文內容。
2.交流:教師應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理解:“鄭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一雙鞋”或“有一個打算買鞋的鄭國人”均可。“已得履”,“已經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說”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來”,“人曰”即“有人說”。“何”是“為什么”。
譯成白話文。(有一個鄭國人打算買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發現忘了拿尺碼。他拿到了鞋說:“我忘了拿尺碼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碼。等到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因此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那個人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具體情況下應采取具體的辦法。)
4.指導朗讀。背誦短文。(讀出買鞋人的可笑。)
四、總結
鄭國那個買鞋人和楚國賣矛和盾的人同樣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五、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提示“寓”、“譽”、“遂”字字形,“寓”字第10筆是“豎”。“譽”上半部不能少一點,“遂”里面“點、撇”不要丟掉。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學生依據注釋自讀短文,理解詞句,了解全文內容,理解寓意。教師講解有關古漢語知識,幫助理解句意。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動
召開一次古代寓言故事會。
1.講故事,明事理。
2.學習文言文。
3.根據故事,想象意境,繪制圖畫,幫助理解。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矛與盾》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賣矛與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話互相抵觸,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談。本課是整個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既是一則文言文,又是一則寓言。文言文同學們已是第二次接觸,因而在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具有的學習能力 ,既能獨立思考,又能與同學一道研究探討。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為進入中學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對學生現狀的了解,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指導學生利用注釋大致讀通課文,了解故事,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熟讀并背誦課文。
3、學會5個生字,理解一些文言詞語,能說出重點句子的意思,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讀、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讓學生課前做好一些預習。課上按照:讀通—讀懂—讀好—讀透的“四讀法”進行展示交流,以讀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味美,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學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議、說、演相結合。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同學們學過的現代寓言的特點,自然引出古代寓言的特點——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再引出《古代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矛與盾》。課題一板書,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積累與預習,談對矛與盾的了解。
〈二〉結合預習談對作者的了解。
〈三〉回顧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學生會答出“讀通、讀懂、讀好”這一系列學習步驟,而這篇課文既是文言文、又是寓言,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故而要加入一個環節“讀透”。師在這要巧妙點出,并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法就是:讀通—讀懂—讀好—讀透。
〈四〉按四個環節進行學習,展示交流。
1、讀通
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讀,接著指名讀,再讀,一直到讀到正確、流利為止。因是文言文,所以讀的次數要較于平常的白話文要多,然后再讓學生談整體感知,即主要講什么?
2、讀懂、讀好
在此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注釋預習,一字一句深入地讀,讀明白每一句話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討論,試著完成 。
接著,匯報展示合作學習結果。對匯報的要求很寬松,可以小組合作匯報 ,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徹的一句匯報;也可以就全文來匯報,每匯報一句,除了談理解,還要讓學生再通過有感情讀展示理解到的,師再相機點撥,指導讀法,也就是在“讀懂”中滲透“讀好”這一環節,讓學生既讀懂又讀好。
3、讀透
文章讀到這時,實質上已讀透,此時,我就圍繞課后題“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及文章蘊含的道理設計了一個題“文章讀到這里,你肯定感受頗深,此時,你想說些什么?”讓學生自由談,只要說出道理即可。
〈五〉拓展
這一處,分兩個小環節:一是“演一演”;二是“談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舉例說明。”
說生活中遇到的事例時,估計學生一下子想不出,師可做以引導。如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六〉小練筆
在演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補寫,進行交流,評價,指引方向。
〈七〉作業
背誦,感受文言文的韻味美,積累語言。
五、說板書
板書力求簡潔明了,緊扣主題,揭示寓意。賣者自夸的兩句話“矛(利)物無不陷,盾(堅)物莫能陷”,自然引出“自相矛盾”,這一主要意思。
附:
矛與盾
矛(利)————物無不陷
自相矛盾
盾 (堅)————物莫能陷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生詞,并能在復述課文時正確使用生詞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鄭人前后不同心情。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難理解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釋等方法理解詞句,體會寓言的趣,明白說話辦事要實在的深刻道理。
4.學習以動畫圖片為線索復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鄭人前后不同心情。
2.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難理解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情境、查找注釋等方法理解詞句,體會寓言的趣,明白說話辦事要實在的深刻道理。
3.學習以動畫圖片為線索復述課文。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前準備】:powerpoint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同學們,在這幾年學習中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嗎?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誰能總結一下寓言的特點?(綜合大家所說:板書:以有趣的故事,諷可笑的現象,揭深刻的道理)
審題: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寓言故事,要學《古代寓言兩則》中的《矛與盾》,請同學們抬起手來跟著老師一起寫(指導寓和矛的寫法)。指圖說明哪個是矛,哪個是盾?簡單說說你怎么知道的?
師:你真會學習,聯系注釋理解課文。
二、學習《矛與盾》的課文內容
1、讀:
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是文言文,又是怎樣以有趣的故事,諷可笑的現象,揭深刻的道理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誰能快速瀏覽預習部分,找出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出示幻燈片
范讀課文,指名評價。
師:下面我們首先來讀讀課文,邊看著大屏幕,邊聽老師讀。
小結:剛才胡老師讀得怎么樣?(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突出重音)
輕聲跟師讀一遍
指名朗讀,師:下面胡老師請四人合作讀文,看看誰能超越老師好嗎?
2、解
要求如下:全文到底是什么意思?邊讀文,邊看注釋,自己獨立思考想每句意思,再到小組內合作學習,遇到實在不能解決的地方,可在書上做好批注。
師生互動,討論交流。
(1) 師:學懂了哪句就匯報哪句,還可以介紹學習方法。
(2)那你們能跟著胡老師說說這個故事嗎?可以用你們自己的語言,也可以用書上的語言。
師生合作說故事,指導朗讀。
(讀出買盾人的自夸炫耀語氣,人們的質問語氣。)
3、悟
續寫楚人會怎樣?
面對眾人嘲笑的離去,拿著矛和盾的楚人會?
生:想錯了
師:錯在哪,用四個字成語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師:那么他會如何改正錯誤,賣出矛和盾呢?
生: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師:誰能續寫胡老師的板書?
相機評價:你真會獨立思考,見解與眾不同。
三、拓展說話
1、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一個例子說說。
你們也能寫寓言了, 以有趣的故事,諷可笑的現象,揭深刻的道理
2、動畫配音,訓練思維,積累運用語言。
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記住這個故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下面進行一個"故事大王比賽"的活動。老師給大家看一個《矛與盾》的動畫版,可惜沒有聲音,看誰講得既生動有趣,又惟妙惟肖。
3、你們能跟著動畫背課文嗎?
看胡老師手式,跟著動畫背課文。
四、 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齊讀板書。
《矛與盾》這個故事通過寫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的趣事,諷生活中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的可笑之人,可笑之事,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的道理。
看來寓言真能增長見識啊!希望大家在課后廣泛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增長見識,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
【板書】
古代寓言兩則
矛與盾
楚人有鬻矛與盾, 增長見識
譽盾之堅莫能陷, 獨立思考
又譽矛利無不陷, 合作探究
圍者詢問啞無言。
自相矛盾惹人笑,
說話辦事要實在。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則寓言中的五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故事內容。
3、領悟文中所告訴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出示矛和盾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古代的兩種兵器矛和盾。并作簡要介紹。再出示以矛攻盾的圖片,以及課文插圖。
問:這個人在干什么?(在賣矛和盾)今天我們就去現場看看,他是怎么夸他的矛和盾的。(板書:矛和盾)
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們已經接觸過這類文章。我們應該怎么樣來學習這類文章呢?(出示:學習方法)學生齊讀。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聽配樂朗讀,注意聽清停頓、重音。
3、生再讀課文。盡量模仿范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和重音。
4、跟讀。以達到最佳朗讀效果。
三、理解句意。
1、生根據注釋自己理解,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出示帶注釋的原文)讓學生弄清每句話的意思。
3、指名說出全文意思。教師適當點撥。
4、小結全文意思。(出示課件:原文譯文)
5、想一想,寫一寫:圍觀的人走散了,這個楚國人會怎樣?(出示課件)
四、表演這則故事。這則故事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自相矛盾”。
五、歸納寓意
討論: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小結:(出示課件)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人嗎?說一說。
六、再讀課文,試背課文。
七、觀看自相矛盾的視頻材料。
八、總結:
剛才的片段好笑吧。在笑過以后,人們都能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短小故事還很多,被人們收集在《韓非子》里。(出示課件)
板書設計:
25、矛與盾
(鋒利)矛-------------盾(堅固)
自相矛盾
(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5
一、談話激趣、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要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想聽嗎?
師:古時候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只門鈴,便想把它偷來,他明明知道如果去摘門鈴,鈴就會“鈴鈴鈴”地響起來。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于是他就這樣做了,可后來他仍被人發覺了,因為別人并沒能掩著耳朵,仍能聽得見鈴聲。
師:誰能說出這個小故事的名字?
生:掩耳盜鈴
師:它是一則——
生:寓言
師:什么叫寓言?
生:能夠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師: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代寓言兩則》就向我們展示了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課件展示)看,街上好熱鬧啊!街邊的空地上擁著一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師板書:矛與盾,提醒注意“矛”與“盾”字
師:誰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決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于讀。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感受矛與盾這則寓言。
師:看過這則寓言后,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也讀一讀?
生:想
師:現在同學們可以打開教科書第25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1 ----2------3------
師:大家字音讀得真準,真好,老師也想讀一讀。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件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停頓和重讀。聽老師讀好嗎?
師:怎么樣,文言文讀起來也蠻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二回熟,大家不妨再試著讀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桌聽,特別注意停頓的地方,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想讀的一起讀吧!相信你們會比剛才讀得更好。
三、導讀課文
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一字一句地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還可以聯系上下文,試著理解,大膽地猜讀!另外 選出一句代表,匯報學習成果。
生:活動------
師:你學會了什么?(小組匯報)
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師:文中有兩個yu,分別是什么意思呢?
生:鬻指賣。譽;指夸耀。
師:他在夸耀什么呢?
生:矛和盾
師:他是怎樣夸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嗎?
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出示課件)
師:這兩句話又是指什么意思呢?先說說前一句吧!
生:它在贊譽他的盾。
師:板書盾(畫)它的盾怎樣呢?
生:無堅不催
師:用一個詞來說出商人口中盾的特點吧?
生:堅固
師:他的盾真好呀?老師都心動了,真想買一支呀,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商人又舉起了一支矛。 這時他又是怎樣譽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板書)
師:誰愿意解釋這句話?
生:——————————————
師:用一個詞概括矛很———鋒利
師:同學們,如果有這樣堅固的盾,這樣鋒利的矛,很難不讓商人(自傲。自大。夸耀)
師:如果你現在就是這個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會以怎樣的語氣叫賣?
生:1————————2——————3————————
師:還誰想試一試。想讀的一起讀吧!
師:課文進行了到這里,誰愿意用自己的話為大家講一講發生了什么事?
師:集市上可真熱鬧呀!夢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你們看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有活潑俊俏的姑娘,還有一臉稚氣的孩子。他們聽了商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
師:你從書上哪句話知道的?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師:問這話的人真不簡單哪,一下就聽出了他話中的破綻,此人好精明,你能用書上的句子再問問他嗎?
師:聽出破綻,明知故問,該怎么問?
一個秀氣的小姑娘在問呢?
喲,是一個健壯的小伙子在質問呢?
這是一位精明的長者在跟他較真呢?
師:來大家一起來問他。
生:齊說
師:聽到了旁人的質問,商人有什么反應呢?用原文回答吧!意思是?
師:學到這里誰愿意為全班同學講講這個小故事?
師:你的故事講得真棒,你能說出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嗎?
生:1——2-——3——
師:如果讓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你會選擇?(自相矛盾) 這的意思是。生(做事不實事求是)師板書。
四、語言積累、實踐體驗
師:同學們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則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吧!老師先讀,同學們試著用/畫出停頓,用。表示重讀的字、詞。
師:讀,評生畫的準確否?進行對比
師:你們是否也想感受其中的韻味?
生:齊讀
師: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
指名背誦。
大家隨著音樂一起背吧。把這則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腦海里,不會背的地方再看看書。
師:同學們真聰明,背得真棒。咱們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誰愿意為我們再現當時楚人買矛和盾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語言。
(生表演)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能遇到這種事情呢?誰愿意說一說?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生1
生2————(教師適時表揚)
師:同學們,雖然說學習古文沒有捷徑,但是它有一定的方法讓我們共同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吧?
讀(讀熟古文)借(借助注釋)理(理解古文)道(懂得道理)
師:今天的作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
1。設計本文的廣告詞,以警示他人。
2。與家長合作,假如你是商人會如何推銷自己的矛和盾呢?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本文通過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的故事,告訴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學生分析:了解寓言故事不成問題,關鍵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后聯系實際談感受。
設計理念:以自瀆為主,重在感悟積累。
教學目標:1、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能講述文言故事。
2、有感情朗讀,能背誦此文。
3、懂得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
教學流程:
一、教師導語
1、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怎樣學習寓言。
2、什么叫文言文,怎樣學習文言文。
3、題解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
1、教師泛讀(或聽錄音)
2、領讀
3、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朗讀
三、讀懂課文,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讓學生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
2、匯報交流
3、指名把故事完整的講述一遍
4、自由練習講寓言故事
5、練習感情朗讀
6、生齊讀(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四、揭示道理,發散思維
1、提出問題,學習小組分析討論
2、匯報小結
五、總結全文
六、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七、作業:
1、幫助楚國人賣出矛和盾,該怎么做?
2、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板書設計: 矛 與 盾
↓ ↓
刺
利 ←→ 堅
檔
自相矛盾(可笑)
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課后反思;
1、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話題更好,這樣可以為下邊的教學留出更多的時間。
2、課堂教學密度還是不夠大,所以由于時間關系部分教學環節沒能在課時內展現。比如:逐句理解全文后,應請一名學生把句子意思連起來講一遍,這樣可以當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后再自由練習講寓言故事,加深對寓言的理解和鞏固。再比如:沒有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所以教學能否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也就成了未知數。
3、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放有收,那么怎么放,又怎么收是今后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4、在課堂教學中,你不知道會出現什么狀況,所以必須做足準備,迎接挑戰。對于設計好的教案必要時還要靈活地刪繁就簡。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7
教材說明: 《矛與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十四課的一篇文言文,它通過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目的與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懂得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學會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都是重點,也都是難點。
一、 直接導入新課
1、 你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寓言嗎?
2、 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不過這則寓言與我們平時讀過的寓言故事不太一樣,是一篇文言文,想一想我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并能說出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示,懂得的道理。
二、 指導朗讀
1、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注意長句子的停頓,把握好朗讀時的語氣。
2、 出示課文,學生個人練讀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3、 指導朗讀
⑴、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⑵、師:既然這個人在夸耀,那現在就請你來夸一夸。讀第一句話(生讀)。 ⑶、你大概是第一次出來做生意吧!聲音要大一點,要自豪一點,不然生意就被別人搶去啦! ⑷、師:你真會夸自己的盾,我想請你帶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嗎? ⑸、師:同學們很會夸耀,那個楚國人又是如何賣他的矛的呢?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⑹、師:原來是在夸他的矛鋒利,請你來夸一夸矛吧!“又譽其矛曰:……”(生讀) ⑺、師:楚國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學們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讀) ⑻、師:請男生夸耀盾,請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組夸得更自豪,準備: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又譽其矛曰:“……” ⑼、同學們真會夸耀,我又想買盾又想買予,還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鈔票夠不夠,正當我準備掏錢的時候,同學們,難道你們不想對我說些什么嗎? ⑽、生:不能買,因為…… ⑾、原來這樣啊!我差點上當了?我要揭穿他!誰來幫幫我? ⑿、(示意學生看第3句話)生讀第3句。 ⒀、師:請一位同學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讀一讀這個人說的話。(生讀) ⒁、師:楚國人被這么一問,啞口無言了 ⒂、生齊讀。 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三、 學生自學討論:(出示自學提示)
1、借助注釋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遇到難懂的句子與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2、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 同桌互相交流
四、 全班交流
1、 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2、大家都在嘲笑那個楚國人,他到底錯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假如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結果會怎樣呢?這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個楚國人,他的買賣是難以做下去了,老師想請大家幫幫忙,怎樣把他的矛和盾賣出去呢? (生討論)
五、 拓展
出示《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折②頸而死。因釋③
其耒④而守株,冀⑤復⑥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注釋①、株:樹樁子
②、折(shé):斷
③、釋:放下
④、耒(lěi):古代一種農具,形狀像杈
⑤、冀:希望
⑥、復:再,又一次
要求:1、借助注釋,讀好課文,邊讀邊想,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
2、說說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 作業
1、 練習背誦課文
2、 想一想,生活中你碰過類似的事情嗎?舉例說一說。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指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說話辦事要講究分寸,不要言過其實,避免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讀懂文本的意思,知曉其中道理。
【教學實錄】
一、學法引入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曾學過兩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和《學弈》,誰愿意和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學習文言文的?(教師板書)
生1:讀正確、讀流利;(板書)
生2:結合注釋讀懂;(板書)
生3:明白文中道理。(板書)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矛與盾》(生隨師書空寫“矛”和“盾”)
師:大家齊讀課題。
生:矛與盾。(齊讀)
二、初讀文本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課文,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聽你讀不準的字音。(多媒體出示課文,配古箏曲范讀。)
師:請大家抓緊時間,自由讀課文,努力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讀?(教師指名讀)
師:這位同學是第一個站起來讀課文的人,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么樣?
生:自由評價。
師:很好。大家既能說出不足,又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希望下一個同學再讀的時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誰想讀?(再指名讀)
師:你讀得真好!尤其是“……何如?”一句,讀得有古文的韻味。誰還想讀?想讀的同學站起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
三、讀懂文本
師:楚人是怎樣夸矛和盾的?誰能用書中的話說?
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板書:矛之利,于物無不陷;盾之堅,物莫能陷。)
師:真好,看來你讀書時用心思考了。同學們齊讀這兩句話。
生:齊讀。
師: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呀?誰能試著說一說?
生:我的矛非常鋒利,什么東西教能穿透;我的盾非常堅硬,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他說得對嗎?
生:對了。(七嘴八舌)
師:這里的“陷”是什么意思?(指名說)
生:是穿透的意思。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下注釋寫著呢。
師:好,就請同學們對照書下注釋一句一句讀課文,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讀懂課文。(學生自學)
師:學完了嗎?
生:學完了。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的意思?(指名說)
生:從前有個楚國人賣矛和盾……
師:真了不起,自己說能讀懂文言文。誰還想說?(再指名)
四、動畫配音,積累語言
師:同學們不但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讀懂,真了不起!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同學們看一段動畫片,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齊)
師:播放動畫片。
師: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個動畫片講的是什么故事?
生:矛與盾的故事。
師:是的,遺憾的是這個動畫片沒有聲音。你們愿意彌補這個不足嗎?
生:愿意。(齊說)
師:好,請大家對照畫面,試著給動畫片配音。同學們可以獨立配音,也可以找你喜歡的同學合作配音。(動畫循環播放,學生練習配音。)
師:誰愿意給動畫片配音?(指一名學生)
生:從前,有一個大漢到市場去賣矛和盾。這市場可真熱鬧,一會就圍上來好多人。他對大伙說:“你們看看,這個盾多結實呀!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盾,什么東西都穿不透它!快來買呀!我這兒還有一支矛,你們看這支矛多鋒利,還發光呢,再結實的東西它都能刺破,不信,你試試。”這時候,一個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人什么也說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
師:怎么樣?誰來說一說?
生:我覺得他配得挺好的,說明白上故事的意思,還能加上自己的話。
師:你說得有理有據。
生:我覺他配得不夠好,有的時候畫面和聲音沒合上。
師:是有一點。希望下一位同學注意這一點。誰還愿意配音?(請合作的學生配音)
師:先介紹一下你們的角色。
生1:我是楚人。
生2:我扮演觀眾和提問題的人。
生3:我是旁白。
師:好,開始吧。
生3:一天,一位彪形大汗來到市場上賣矛和盾,他對著圍上來的人說。
生1:你們看,這是世界上最結實的盾,無論什么東西都不能把它刺破。我這兒還有一支矛呢,看多鋒利呀,再結實的東西都能刺破!
生2:真有那么利厲害嗎?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生1:啊……這……(扮有掌聲)
師:有的同學已經為你們的表現鼓掌了,真好。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是用自己的話給動畫片配音,我們再用課文給它配音,好不好?
生:好。
師:請大家先再下邊讀讀讀課文,爭取把它背下來。
師:誰愿意用課文配音?(指名)
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師:了不起,雖然不熟練,但你是第一個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學。能用文言文配音的同學請起立,人們一起給動畫配音。
師:同學們,課文最后說“其人弗能應也。”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用那支矛去刺那個盾會怎樣?說明了什么?
生1:盾被刺破了,說明矛鋒利。
生2:矛的尖彎了,說明盾結實。
生3:盾和矛都壞了,說明個都不好。
師:大家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情況了?
生4:盾和矛都完好無損,這說明矛不利。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我認為兩個都完好無損,說明兩個都不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好的矛能刺破盾,好的盾能擋住矛面,而這兩個現象都沒出現,所以說明兩個都不好。
師:有道理。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下節課,我們就這個問題開一個小辯論會。
五、寫中明理
師:通過討論這個問題,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對這件事有更深的感悟,你可能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也可能有一些話想對楚人說,還可能有一些話想對自己說,現在就請你把自己最想說的話寫出來。(學生寫話。)
師:寫完的同學,請你大聲地讀出來。
生1:我想對楚人說:請你以后說話的時候有點分寸,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師:你是讓他吸取教訓,是嗎?
生1:是的。
師:老師想代他問問你,他犯的是什么錯誤?
生1:他說大話,自相矛盾了。
師:你的看法真準確,老師替楚人謝謝你。(板書:夸大其辭 自相矛盾)
生2:我想對楚人說:賣東西要講信用,你的矛和盾不可能都是最好的,你騙了顧客,就算你的買賣成功了,也不光彩。
師:你不雖小,可是你的話卻很有分量,你在告戒那些商人要講誠信。
生:……
師:老師也有話要說,同學們想聽嗎?
生:想。
師:老師引用兩句名人名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齊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把好和壞協調起來是一件最難辦的事——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它們卻常常結合在一起——那里面有憂傷也有快樂——在看見惡的地方,我們也應看到善
——泰戈爾
師: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矛之利,于物無不陷
自相矛盾 言過其辭
盾之堅,物莫能陷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總目標中對文言文作出說明: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鑒于此,張老師本課的教學中主要關注兩點:第一,關注興趣:第二,關注學法(尤其是讀書方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小學生初次學習文言文,讓他們喜歡文言文比什么都重要。培養興趣,張老師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例如:講故事,給動畫片配音等,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文言文,也就是說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其次,把學習文言文由外在的引導轉變成學生內在的需要。主要幫助學生發現文言文本身內在的價值:文言文句式上和音調上的獨特的韻律美是現代文所不具備的;文言文中有趣的故事發人深醒的道理令人回味無窮。只要讓學生認識、理解、體會這些,學習文言文就會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在《矛與盾》的教學中給動畫片配音這一環節主要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而設計的,學生因為喜歡為動畫片配音,所以積極的讀書,主動地背誦,在活動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新課程標中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小學階段我主要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讀懂文本的意思。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這一目標主要是在學生的讀書活動中完成的,因此,張老師注重設計學生的讀書活動。讀書分層次,每一次讀書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
三、讀寫結合,巧示寓意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并未入腦入心。而張老師巧妙地設計了寫話活動,學生選擇的范圍廣了,可以說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寫想對楚人或自己說的話。 學生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說話辦事,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本課在“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教育與發展”研討會上做教學觀摩,經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審核,本課被確定為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課程)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一、成語導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插圖及注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這個人是怎樣夸贊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a:提示:于,對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四)明理(解決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抵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么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了解了情況后,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后上臺表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基礎性作業: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教學后記: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學會五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一、談話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有的學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有的學生答……)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盜鈴》,《守株待兔》……)我們都是怎么學習寓言的?(生答: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5.《古代寓言兩則》看看它們又告述我們什么道理。(生讀文題)提問:讀了文題,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古代”說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和以前學習的寓言不同,本課是文言文。“寓言兩則”說明課文里有2個小故事。)我們在六年級初已經接觸過文言文,誰能說說怎么學習文言文的?(生答:學習文言文要把語句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達到熟讀成誦。)那么今天我們就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學習寓言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學習本課的第1個小故事《矛與盾》。
相信許多同學課前已經讀過這篇寓言故事了,誰能說一說“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時用的兵器,矛是用來攻的,盾是用來擋的。)解釋的真好!
二、熟讀課文,讀通讀順。
1、下面就請大家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師: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學生讀。
師:字音真準,誰還想讀?學生讀文。
3、師:同學們讀的真認真! 4、誰再來試一試?指名讀,
三、自讀自悟,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僅要讀準字音,掌握好節奏,更重要的是要讀懂。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下面就請大家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自己學也可小組合作學,想想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并說說本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學生自由學文。(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匯報:
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請生單獨解釋:鬻:賣;者:人;譽:夸耀;吾:我的;堅:堅固;莫:不;陷:穿透。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怎么知道這個人在賣他的矛和盾,并且在夸耀他的盾堅固呢?
生:鬻” “譽。 “堅”。
師板書:盾——堅——莫能陷也
師:學的真仔細,假如現在你就是那個楚國人,你覺得應該怎樣讀這句話?
生:用吹噓的語氣。
師:你來試一試。
師:吹的還不夠。想想生意人平時都怎么吆喝,(學生體會)再來試試。
生:手舞足蹈的讀。(強調“莫能陷” )
師:你的盾真堅固呀!居然“物莫能陷”,(引導學生說出:什么東西都不能穿透。)這么好的盾,你們想不想買?學生練讀。指名讀。
師:瞧把你們高興的,這面盾這么好,那它的矛怎么樣?
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我的矛鋒利得很,什么東西都穿得透。
板書:矛——利——無不陷也
師:你的矛真鋒利,“于物無不陷”(教師強調“無不”引導學生說出: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也就是(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師:楚人用 “無不”這個雙重否定詞來夸耀他的矛鋒利的很,是想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他可真精明。想不想當個精明的生意人?學生練讀。自由讀。
師:楚人這樣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招來了不少圍觀者,結果,有沒有人買呢?(沒有人買)你是從文中那個地方讀出來的?(第三句)
請看,這一句誰讀懂了?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的人說:用你自己的矛穿你自己的盾,會怎樣呢?教師板書:陷 何如?
師:問得好。讓我們一起來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問問他?請大家看插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除了賣矛和盾的那個楚國人,還有7個圍觀的人,他們當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個人來讀這一句話
請生讀,要求說模仿的是誰。(分別模仿不同的人讀,老師參與模仿)
楚國人被這么一問,啞口無言了,請看第四句,誰知道意思,解釋弗:不;應:回答(再請一生解釋句意)。
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每一句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齊讀課文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楚國人怎么樣?
生:他非常愚蠢,非常可笑。
師:他愚蠢,可笑在哪里
生:說話過于夸張,最后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生:言過其詞,太吹噓了。
生: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教師板書:自相矛盾
師: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誰能舉例說說。
生:在菜市場,有個賣肉的人邊賣邊吆喝:“缺斤少兩,斷秤走人”。后來有一買主找到這個人,說他的肉差三兩怎么辦?結果賣肉人兩眼發呆不說話了。
生:數學老師問:“這些題大家都會做了嗎?”有些同學不會也說會。老師讓他做題,他又說“只有一道題不會做”。
師:看來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誰來幫他們總結一下教訓?(學生討論)
生:說話要誠實,不要夸大其詞。
生:說話要注意分寸。
生: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教師板書:說話 辦事 實事求是
師:看來大家不僅把這則寓言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們可真棒!讓我們再次走進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吧!(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分角色讀,表演讀,誦讀 。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懂了《矛與盾》這則寓言。感受到了寓言故事的生動有趣,領悟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課下,請同學們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板書設計:
盾——堅——莫能陷也
話
刺 何如?
矛——利——無不陷也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1
內蒙古 王為民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明確學習方法
同學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是怎么學習寓言的?(使學生知道,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本課的兩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學習文言文要把語句讀通順,借助注釋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達到熟讀成誦。學習本課,首先要讀懂、讀通,然后講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讀熟并能背誦。)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 先學《矛與盾》。教師范讀,領讀。使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語氣。
2 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感知寓言大意,試著說一說。
三、讀懂課文,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 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
2 小組合作練習說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詞句。
3 全班交流質疑。教師重點指導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
強調: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些,說法不必強求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4 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先自己講,再指名講。評議:講得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連貫。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受到啟發
1 小組討論:(1)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2)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 班級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不實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境地的人,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演讀(分敘述人,賣矛與盾的人,觀看的人),體會寓言的情境。
2 練習背誦課文。
3 讀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自讀自悟,讀通、讀懂每句話
1 學習《鄭人買履》。學生自讀課文,邊讀句子邊看注釋,同桌合作,嘗試說一說句子的意思。
2 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讀,句子是什么意思;學生評議,教師點撥引導。
一句一句地研讀,指導理解句子意思、讀通順。使學生領悟,只有理解詞句的意思,才能把語句讀得正確、通順。
重點指導難句:“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試之以足?”引導學生注意“之”字的意思。
二、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系生活想開去
1 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再小組講,全班講。
2 小組、班級討論:鄭國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從這則寓言聯系生活想開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訴人們的一個什么道理?舉出實例說一說。
教師點撥:這則寓言諷刺了那種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三、熟讀、背誦課文,領悟、積累語言
1 練習讀熟;分角色演讀,體會寓言意境。
2 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中的五個句子,練習說句意,注意比較認識“之”字的不同意思。
3 練習背誦,指導寫生字。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寓言二則》是北師大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包括《矛與盾》和《鷸蚌相爭》兩篇文言文。《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盾和矛,語言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不是很活躍,北師大版以前也學過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強,樂于表演的學生不是很多,上課發言不是很積極。
教學思路
教材選編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詞造句的凝練、精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讀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去領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要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講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貪心的人,他從人家的門口走過,看到人家門前很好看,又有用的東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結果他沒有摘下來,就被這家的主人發現了,逮個正著.知道這是什么故事嗎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你還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亡羊補牢,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綜合大家所說: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帶大家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與盾》。
(學生以前雖然學過寓言,但是,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并且進一步回憶寓言故事的特點。)
二、板書課題 揭題激讀
1、板書:矛與盾
2、齊讀、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來干什么的 (刺),盾用來干什么的 (擋)。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與")(說話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簡介:本文出自《韓非子》。韓非子,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師:好,現在我們自由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矛與盾》寫了一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讀通讀準
1、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師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注意聽。
3、通讀課文,暢談讀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覺。文言文讀起來和咱們現在的文章比起來怎么樣?(別嘴,難讀,讀不能順).
4、師談感覺:我其實和大家一樣,讀第一遍時也覺得不好讀,很難懂,等我讀了十幾遍之后,已經熟能成誦了.現在我就把這篇文言文讀給大家聽。(老師朗讀)
5、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評)
6、現在老師已經懂得了這則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認為老師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
7、教師強調指出:不但多讀,而且要結合文中的注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請大家也試一試。
8、學生再讀文。
四、自我探究,資源共享
根據課后譯文,揣摩句子的意思,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內研討,若在研討時有問題或分歧,可向全班同學或老師質疑。
五,匯報交流,讀中理解
1、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
2、請生單獨解釋:鬻:賣;者:人;譽:夸耀;吾:我的;堅:堅固;莫:不;陷:穿透。
3、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平時夸耀過什么沒有 (沒有)聽別人夸耀過什么沒有 (有能學一學他是怎么夸耀的嗎?寓言故事中這個人在夸耀自己的什么 (盾),那現在就請你替他夸一夸可以嗎?指名讀第一句話(生讀)。
4、告訴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來做生意吧!聲音要大一點,要自豪一點,不然生意就被別人搶去啦!
5、師:你真會夸,我想請你帶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嗎? (生夸)
6、師:同學們很會夸耀,那個楚國人是如何賣他的矛的呢?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生:匯報)
7、師:原來是在夸他的矛鋒利,請你來夸一夸矛吧!"又譽其矛曰:……"(生讀)
8、師:楚國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學們想夸什么呢?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讀)
9、師:請男生夸耀盾,請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組夸得更自豪,準備: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又譽其矛曰:"……"
10、同學們真會夸耀,我又想買盾又想買矛,可惜口袋里的鈔票不夠,買什么好呢?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我出出主意?
11、生:不能買,因為……
12、原來這樣啊!我差點上當了?我要揭穿他!誰來幫幫我?
13、(示意學生看第3句話)生讀第3句.
14、師:請看,這一句誰讀懂了?
15、生:匯報
16、師:請生解釋:以:用; 子:你; 何如:怎么樣;或:有人。
17、師:請一位同學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讀一讀這個人說的話.(生讀)
18、請大家看插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除了賣矛和盾的那個楚國人,還有7個圍觀的人,他們當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個人來讀這一句話,先在下面試一試.
19、請生讀,要求說模仿的是誰。(分別模仿不同的人讀,老師參與模仿)
20、師:楚國人被這么一問,啞口無言了,請看第四句,誰知道意思,解釋 弗:不 ;應:回答(再請一生解釋句意)。
21、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完整地講述一遍。
22、請一位同學把全文讀一讀,(派選代表讀書)。
問: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 (理解意思,多讀)
23、生齊讀。
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24、試背原文。
六,揭示道理,發散思維
1、剛才大家背的這個故事,引出一個成語叫什么?(自相矛盾)后人呀,一提起這個故事就想起那個被問得啞口無言,目瞪口呆的人。(示圖),今天,這個人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我們這里。
2、角色對話,引導喻理:各位秀才,你們好,我就是當年那個賣矛與盾的人。想當初,就因為我在市場上那一聲吆喝,被人一笑就是幾千年。害,這盾與矛,不賣也罷。可我怎么也想不通,我給自己的商品做廣告,我錯在哪啦?聰明的你們能告訴我嗎?(生發言,談賣矛與盾的人的錯處)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我現在終于明白了,做買賣就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夸大其詞,還要注意點頭策略呢。謝謝你們解開了我的心結。
別怪我多事,我還想知道,在你們現代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我這樣的人也做過像我這樣的蠢事的呢?(生議論后逐個談事例)
賣矛人:呵呵呵,老朽我今天可沒白走一遭啊,原來你們現代的生活中也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人呢。同學們,你們可千萬別重蹈我的覆轍,而遺笑萬年啊。時間不早了,老朽我就此別過,請同學們好自為之呀。后會有期。
3、師:聽了剛才的對話,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生談收獲,即明白的道理。并指名上臺寫。
4.、總結。(師指板書)那么,生活中就讓我們將這些付諸行動吧,讓我們做一個言行一致,實事求是的人。
七、布置作業,課后延伸
1、編一個自相矛盾的課本劇,演一演。
2、畫一幅現代自相矛盾的漫畫。
3、背一背這則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話說給別人聽一聽。
八、板書設計
矛與盾
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
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3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大家曾經學過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代寓言兩則》就向我們展示了文言文的獨特魅力。
2、就讓咱們跟隨古代思想家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熱鬧啊!趕集的人來來往往可真多!街邊的一塊空地上擁著一群人,他們在干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3、老師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師: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嗎?誰能來介紹介紹?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cai顯示矛和盾)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古代寓言就和這兩樣兵器有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隨著作者韓非子逛集市,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古文。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訣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于讀。大家打開25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你們4個人來讀吧,1人讀一句。大家聽聽他們的字音讀準了沒有?
師:字音咬得真準。誰還想讀?學生讀課文.
3.師:大家字音讀得真準,我也想讀了。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奏和韻味。聽我讀,好嗎?(配樂范讀)
4.師:怎么樣?文言文讀起來也蠻有味道的吧!
一回生,兩回熟,大家再試著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位聽。特別注意該停頓的地方要停頓。
5.師:誰還想讀?來,想讀的一起讀吧。相信你們會比剛才讀得更好。(學生讀得有點味道了。)
文言文拗口,要反復用心讀,不讀錯字。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自由讀、個別讀、教師范讀、聽讀、齊讀,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欲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三、精當講解,反復朗讀,明白寓意。
1.師: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們先靜下心來,默讀課文,運用你們以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照注釋一句一句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2.學生借助注釋,自學課文。(師巡視指導)
①你可真會學習!一邊讀書還一邊看插圖,圖文對照是個好方法!
②這個同學把注釋直接標在文中相應字詞的旁邊,學起來一目了然,快速方便,你真聰明!
③大家還可以聯系上下文試著理解,大膽地猜讀!
3.小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們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剛才那堆人圍在一起,他們究竟在干什么呢?你們讀懂了嗎?誰先來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堅固。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的呢?“譽”是夸耀的意思。誰來當當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夸夸這面堅固無比的盾。
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注重提煉方法,借助注釋、圖文對照、聯系上下文猜讀,這些方法都是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可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效
率。
⑵師:這面盾堅固嗎?看來你是初次經商,還沒有體會到商人的心情。夸得還不夠!假如你是他,你為了賣出自己的盾,會怎樣譽盾呢?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練習一下。
(學生自主練習朗讀)
想象是理解和創造的原動力,文言文中的想象更為精彩!它讓陌生變為熟悉,晦澀變為易懂,遙遠變為親近。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文言文。
師: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這面盾沒有東西可穿透,十分堅固。
師:口氣還真不小!不僅夸盾堅固,還夸它堅固到什么東西都
不能穿透,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誰再來當當楚人,吆喝吆喝?
(生搖頭晃腦讀此句,強調“莫能陷”)
師:聽你這么一夸,我都想掏錢買了,你可真會譽盾呀!
男女生分讀。
教師沒有糾纏于字意詞性,支離破碎的讓學生去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始自終都是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讀去悟,有效品味語言,培養語感。
(小結過渡)師:我們借助注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夸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著往下讀。你還讀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⑴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
師:嗯,你讀懂了,他接著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盾是堅固無比,天下無敵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沒人買!
⑵誰再來讀這句,夸夸這支矛?大家聽聽這樣吆喝賣得出去嗎?
(學生評讀)生:這支長矛十分鋒利,沒有不能穿透的東西。
師:他讀得好,你評得也好。“無不陷”沒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能穿透。這支矛可真鋒利!你現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著讀讀這句話。
⑶師:瞧我們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東西到了他那兒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譽其矛曰:教師引讀此句。
師:這支矛真是銳不可擋,爾等真會譽矛也.。
生動詼諧的情境化語言,身臨其境的再造想象,激情投入的師生配合讀,塑造了栩栩如生、鮮活飽滿極富個性的
人物形象。
⑷師:(小結)你瞧!那個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賣出去呀!看他神氣十足的樣子,充滿了自信。他先譽盾接著又譽矛,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仔細體會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時說的話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時他用了兩個否定詞,想把他的盾賣出去。
師:楚人用“無不”這個雙重否定來強調矛的鋒利,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語氣。真可謂用心良苦呀!
分組讀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在比較中學習語言,感受古人遣詞用語的精妙,感嘆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⑴師:集市上可真熱鬧!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你們看!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年輕氣盛的小伙子,有活潑俊俏的姑娘,還有一臉稚氣的孩子。那聽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
生:沒人買。旁邊有人懷疑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問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會怎樣呢?
⑵師: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會怎樣呢?問這話的人可不簡單一下就聽出了他話里的破綻,此人好精明!你能用書上的句子再問問嗎?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師:聽出破綻,明知故問,該怎么問?
生①讀。師:這是一個秀氣的姑娘在問呢,看你賣不賣得出去?
生②讀。師:喲,是個健壯小伙子在質問呢,看你待會兒怎么收場?生③讀。師:這是位精明的長者在跟他較真兒呢!
師:來,咱們一起來問問他.
⑷小結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其人弗能應也。”
⑴師: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師:你是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其人弗能應也。那個人不能回答。
師:(引導學生說)“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讀讀這句話嗎?(生讀此句沒能讀出楚人的窘態)
⑵師:大家再看看圖,瞧他瞠目結舌、無言以對的可笑樣子。周圍的人都在笑話他呢。誰再來讀讀,讀出他的啞口無言。
(生讀得比較到位)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個性化朗讀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變成生活中活潑的語言。教師創操性的編加插圖,鼓勵學生嘗試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人物的個性朗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活躍了文言文課堂,教者之樂也在其中了!
⑶師: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生小組討論發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5.師: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說。生:有個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師:這不是自相矛盾。這則廣告用了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達到引人注意的廣告效應。(教師補充事例)
引導學生回憶、列舉生活中的事例,讓事實說話,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
6.師:咱們不僅把這則寓言不僅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們真棒!學古文就是需要反復的品味,
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讀吧。分角色讀。
“熟讀成誦”,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達到“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師: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則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
2.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指名背。大家隨著音樂一起背背吧!把這則有趣的語言珍藏在腦海里。不會背的地方再看看書,會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4.師:咱們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真是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誰能向我們再現當時楚人譽盾又譽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語言。(展示學生的表演)
表演是興奮劑,是催化劑,學生只有把文中關鍵句琢磨透了,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表演才會越逼真。學生的表演讓人如臨其境。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后說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2.師:課后大家可以選擇性地做做這幾項作業。
課件出示:
①向親朋好友復述故事,聆聽他們的體會。
②設計廣告詞
③自讀文言寓言《刻舟求劍》
教師力圖通過多種途徑給予學生積累運用的舞臺,積淀文化的空間。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都體現了學生學習的延續性,正確處理好古文學習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讓傳統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矛與盾》、《鄭人置履》 《古代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轉成現代漢語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方法:四讀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出示“四讀法”各步驟要求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嗎?
生1:守株待兔
生2:拔苗助長
……
師: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什么特點?
生:這些寓言故事都是假借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跟以往不大一樣,它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請大家齊讀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提醒注意 “矛”字和 “盾”字。
師: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嗎?誰能來介紹介紹?
師: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來進攻,盾用來防守。
二、學習課文,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文字深奧難懂,我們今天將按下列方法來學習。
(小黑板出示閱讀方法)
師:首先讓我們借助拼音讀通課文。古時候,誦讀詩文是一種很風雅的事,一卷在手,書聲朗朗。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節奏和韻味。
(學生自由讀;師范讀;師領讀;指名讀;齊讀)
師: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請同學們對照注釋一句一句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
(學生自己練習;小組內互講)
學生交流。
師:你們讀懂了嗎?誰先來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句?
生: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堅固。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的呢?“譽”是夸耀的意思。誰來當當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夸夸這面堅固無比的盾。要讀出吹噓的語氣哦!
生讀。
師:這面盾堅固嗎?看來你是初次經商,還沒有體會到商人的心情。夸得還不夠!
生再讀。邊讀教師邊點頭。
師:我們借助注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夸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著往下讀。
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
師:嗯,你讀懂了,他接著夸耀自己的矛無比鋒利。盾是堅固無比,天下無敵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沒人買!誰再來讀這句,夸夸這支矛?大家聽聽這樣吆喝賣得出去嗎?
(學生評讀)生:這支長矛十分鋒利,沒有不能穿透的東西。
師:他讀得好,你評得也好。“無不陷”沒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能穿透。這支矛可真鋒利!你現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著讀讀這句話。
(學生自主練習朗讀)
……
師: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說話不能吹噓。
生2: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前后不能自相矛盾。
……
師:那個楚國人說話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你從中應吸取什么教訓?
生:其實這樣的例子我們生活中也有。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說話自吹自擂得過分了會鬧出笑話。所以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
……
師:是啊,這個楚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而最后不能自圓其說。所以我們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鬧出笑話。
三、模擬表演,積累運用語言
師:這個故事這么有趣,快快背下來吧。
學生自由背誦。
師:為了記住這個故事,我們來開展一次模擬表演,看誰演得生動有趣,惟妙惟肖。
學生自由組合,表演。
四、總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