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 教學反思(通用3篇)
輪椅上的霍金 教學反思 篇1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文章。課文里介紹了非凡的科學家霍金以堅強的毅力不斷的挑戰命運,挑戰科學。他那種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偉大人格令所有世人嘖嘖稱贊和折服。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學習他的堅強毅力和人格魅力,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在當今人才濟濟的競爭社會里,人要具有這種堅強的毅力簡直是太重要了,作為教師,我們的使命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為了教育現代的獨生子們能更好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這篇教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充分預習。說實在的,課前,我心里很沒底。首先,學生沒有對殘疾人生活的深刻體驗,對霍金這樣一位外國的著名科學家更是陌生,再加上那些難懂的物理術語。其次,課文篇幅較長,語言凝練,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課還是要上。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何讓霍金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搜集資料,了解霍金的生平事跡,為學習本篇課文進行大量的鋪墊。在上第一課時時,師生進行充分交流,并讓學生模仿霍金身體徹底變形后的樣子,保持一分鐘,再讓他們談談感受。然后順勢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是,霍金的形象已初步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第二: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比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做到了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以讀促講,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本課教學,我抓住女記者的提問來切入本課的教學,合理選擇并調整了教學內容,重點引導學生研讀命運對霍金究竟怎樣殘酷及從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體會霍金不斷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堅強、樂觀的人格魅力。
第三:創設情境,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引領學生用心靈與文本對話,與強者對話,與自己對話,以這三大板塊來組織本課時的教學。課堂的一開始,我采用身份置換的方式讓學生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走近霍金,向霍金提問,質疑心中的困惑。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開始了和霍金的對話。課堂中,我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不斷地讓學生誦讀課文,品讀課文,充分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其間又不斷拋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心靈和人物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如,在教學命運對霍金實在是殘酷時,提出“同學們,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的命運,可能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再如,假如這樣一位不幸的人此刻就在我們教室里,你的心情怎樣?又如在引導學生體會霍金對名利的淡泊、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質時。以一句“生活中的一些明星出名后會干什么”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聯系生活去觸摸語言、感悟文本。學生的體驗豐富了,才透過文本的語言文字領悟到霍金的淡泊名利以及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不僅帶給了學生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教會他們學會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縱觀本課教學,我覺得有幾個地方的教學還很不到位:
1、由于課文比較長,因此雖然在設計的時候想方設法抓住重點展開教學,但還是覺得時間很緊,為了趕進度,所以對幾個重點的品讀感悟還不到位,感覺浮于表面,不能品到點子上,深感遺憾。例如對一組排比句的教學,對霍金這段話的理解等。
2、課的結尾有匆匆收場之感。本來還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但臨近下課,便匆匆結束,未能將課堂推向高潮,甚為遺憾!
3、讓學生潛心閱讀感悟的時間太少,交流時導得過多,總是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而匆匆收場,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4、雖然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的好教材,但這首先是一堂語文課,而我在教學中,過多地注重了語文學習的人文性,沒有更好地挖掘本課教學的語文味,這是我本課教學的又一不足之處。如何在本課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敬請各位朋友給我提出寶貴建議。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這一個月來整個人感覺太累。對于已經有8年教齡的“老教師”來說還是第一次。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坐在電腦上寫寫反思,一來是對這堂課做一個總結,二來是完成本月的教育隨筆。
10月9日,太倉市教培研中心對我校進行了調研。原本與語文教研員薛老師不認識的我,由于電大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薛老師,使得她對我有一點印象。這次被她點中。暈啊!
原本只想比較順利的上完,不要太差勁就可以了!沒有想到居然給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下面我就談談對這堂課的準備和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是一篇振奮人心、感人至深的文章。主人公霍金在全身癱瘓,失去說話能力,全身只有大腦能夠思考的情況下,完成了常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在物理科學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令世人稱頌。此文與去年的《海倫·凱勒》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知道要來調研,我做了如下準備:
一、熟悉教案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案作了詳細的分析。借助語文參考書、備課手冊,對事先備好的課作了整理。為了使整堂課更加流暢,更有把握,我增加了許多過渡,并且用紅筆來寫。這樣上課時才更加游刃有余,不至于緊張。
二、多媒體輔助
多媒體是使一堂課更加精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通過網絡進行了課件的下載。由于和所備的課不一樣,我有根據教案進行了修改。增加了霍金的圖片、課文中霍金取得的榮譽的補充、霍金科學著作《時間簡史》的資料以及霍金的名言。使得課件更加與教案一致,內容更加飽滿。
三、資料搜集
第一課時預習時,我讓學生收集了許多霍金的資料。大家對霍金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由于比較充分的準備,使得整堂課比較順利地上完了。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結合薛老師的意見和我自己的感受來談談課的不足:
一、學生朗讀準備不夠
這一不足是我個人感覺,薛老師沒有提到。由于平時時間緊張,學生作業很多。因此現在學生的讀書時間越來越少了。除了第一課時讀了幾遍,再也沒有更多的時間朗讀。導致一些平時朗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朗讀時存在讀錯字,語句不連貫的現象。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在第二課時時,過多的讓學生齊讀,使得讀書的形式單一缺少個性化的朗讀。這一點薛老師是提到的。
二、提問太多
薛老師給我粗略數了一下,我的問題大約有五、六十個,甚至更多。這樣還是體現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薛老師建議可以把老師的提問減少20個左右,把這些問題改成學生自己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更容易體現。
三、自學時間太少
我在教學時,有兩個環節是布置學生自己讀片段,自己在文中做批注。出發點是好的,但兩個環節的時間大約在一分半的時間,這顯然是不夠的。至少要有3-5分鐘的時間,才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互動性不強
現在的課更加注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我的課有互動,但不夠有效。這與我越少教育的智慧有關。
五、有效性不高
下課后,薛老師居然給全班學生進行了一次小測驗。讓學生默寫出我的板書,這樣的測試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測試結果不佳,課堂有效性大大降低。
在大力提倡課堂有效性的今天,通過這次調研,使我深深感受到這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實實在在地貫徹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這次聽課,使我感受頗深,收益頗豐。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本課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飽含著濃濃的情感,讓人深受感動和鼓舞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小學生在剛剛開始了解人生的階段中,能學習霍金這樣杰出人物的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殘酷命運挑戰的精神,并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提供學習的榜樣。
史蒂芬·霍金是不為學生熟悉的,很多學生都沒有聽過他的事跡,但課文卻很容易吸引學生,除了因為霍金的事跡令人感動外,還因為作者那飽含激情的敘述和透徹明快的議論深深地打動人心。
為了幫助學生很快走近霍金,理解課文,我抓住了教材中的一個中心詞——“非凡”,圍繞這兩個字設計教學。為了突出“非凡”,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對比”的方法開展教學。
在課的一開始,我就以復習導入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回顧“身體殘廢,身患絕癥”的霍金,也就是課文第三自然段。這部分是在上節課學習過的,在第二教時開始花時間復習,就是為了能與下文產生對比:在每位學生的心里深深刻下烙印——這是一位不幸的人,不能說話,不能行動,身體被禁錮在輪椅上,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活動的人。而且,隨著課文學習的層層深入,這部分還將反復出現,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以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靈魂的共鳴。
與身體的不幸產生對比的,有三方面,也就是板書中的三個“非凡”:活著非凡、成就非凡、精神非凡。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三個方面是隨著課文的學習層層推進,逐一揭示的。
第一個“非凡”,在文中沒有過多的描繪,只有兩句話而已。但醫生的斷言,以及霍金用行動創造出的生命奇跡,早就了這第一個“非凡”。教學同樣也不需要過多的環節,教師的引讀以及描述性的語言很快就能幫助學生領會到這一點。
第二個“非凡”,課文中最顯而易見的內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霍金的“偉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許多精練的詞句來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學巨人、物理天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等,這樣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稱之為“非凡”,更何況是一個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呢?教學至此,再次回復到上文,對比的效果水到渠成。
第三個“非凡”,是最“非凡”的“非凡”,是全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有了前兩個“非凡”的學習作為鋪墊,學生的情感已經由最初的震驚、不可思議逐漸產生敬佩,但學生還是無法完全走入這個巨人的內心。此時,課文中一位女記者的提問就像說出了學生的心里話:“您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借著這個提問,我設計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感受,然后,屏幕上慢慢出現霍金的問答。這是一段富有詩意的文字,短短五行字,留給我們的卻很多,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情感讀者,一次次地被霍金地精神感動著,對第三個“非凡”的理解也逐漸深刻清晰。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樸實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起去朗讀、感悟文本,與學生們一起接受了一次震撼心靈的洗禮。學生們也能較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輪椅上的霍金 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
課上完了,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因激動而興奮的小臉,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靜。這么難讀、難懂的一篇課文,孩子們卻讀得那么入情入境。雖然霍金離我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但是現在,孩子們一個個被霍金樂觀、堅強的精神深深感動著。回顧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三點做得比較好。
1、利用資料、錄象等拉近學生與霍金的距離
孩子們對霍金了解不多,對盧伽雷氏癥更是聞所未聞。只讀文字,對孩子的心靈沒有什么沖擊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從文章后半部分記者的采訪入手,利用記者采訪錄象,讓學生親眼目睹霍金全身只有三個手指會動,連說話都是異常艱難。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盧伽雷氏癥給霍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從而感受霍金是多么堅強、樂觀。另外,利用資料結合文本讓學生了解盧伽雷氏癥是多么可怕的一種疾病。
2、結合實際,將心比心,感受強者魅力
現在的孩子們從小生活在蜜罐里,他們沒有吃過苦,更體會不到殘疾人的生活有多么艱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兩次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將心比心,感受霍金的堅強和樂觀。一次是霍金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為了幫助學生讀懂這段話,讓學生想想,“如果讓你說說你擁有什么,你會說什么?”孩子們從霍金身上學到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只看自己擁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懂得了雖然生活給予霍金的是那么少,但他卻有一顆感恩的心。第二次是感受命運對霍金如此殘酷時,看著霍金的圖片,啟發同學們,“試想一下,如果是你遭遇這樣的厄運,你會怎么樣?”此時,孩子們對霍金的不幸和堅強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3、抓住“非凡的科學家”,引入文章,整體感知
霍金不僅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還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而這兩方面的內容是揉在一起介紹的。因此,我抓住課后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個‘非凡’的科學家”組織教學,從整體入手,對霍金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認識。而這樣的教學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輪椅上的霍金 教學反思 篇3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么?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后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于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為生活強者的一面。為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教例中,執教者采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提供句式及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
1、課前充分準備非常重要。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對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設計較為細致,學生自讀后都能談出自己的理解,條理清晰。而對第四自然段的教學要求不太明確,部分學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學生通過對比,體會文中語句的寫法,未能指名通過每句話去比較。
2、對重點問題的指導缺少必要坡度和適合學生思考的指導途徑。在理解霍金說的那一段話,由于對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當出示霍金的這一段話時,學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者對課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學時,我自己對一些理解性的題目都未能獨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參,所以缺少思考的過程,那么在指導學生時也未能找出適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學時,凡是讓學生思考的,自己必須要獨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問題的深淺。
4、對主要的內容理解,必須讓學生有明確理解,清晰的語言表達,不能模糊。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一課主要介紹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面對命運的挑戰,為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這篇課文,使我第二次認識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學生對于一些相關術語不能理解,如:語音合成器、《時間簡史》、“宇宙之王”、盧伽雷氏癥、穿氣管手術、黑洞的蒸發性、黑洞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盧卡遜數學講座。在課堂上,我把這些詞語一一出示,通過查字典、看圖片等方法,了解了相關的資料。
如何讓學生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抓住教學的突破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抓手”,那就是文中女記者說的那句話。女記者悲憫霍金,而霍金對自己的命運又是怎樣看待的呢。沿著這條線抓住重點展開教學,思路相對清晰。
首先我是通過記者的問題引出霍金到底失去了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學第3小節,找出關鍵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兩個“徹底”和“完全”來體會霍金命運的悲慘,殘酷。這一塊的寫霍金的“失”。那么對于這么殘酷的命運,霍金是怎么回答記者的問題的呢?的確命運讓霍金失去了太多,這對于擁有強烈的科學抱負的他來說是多么的痛苦,可是霍金覺得自己擁有很多很多,那就是霍金所擁有的一切。引出霍金的回答,再從這讓霍金感到欣慰而驕傲的擁有著的能動的手指,能思維的大腦,追求的理想,親人和朋友,感恩的心。這些方面入手,讓學生再次通過反復朗讀這些從鍵盤上蹦出的生命最強音,讓這些蕩氣回腸的話語來震撼每個孩子的心靈。
然后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去分別找出文中相對應的文字描述中來感受霍金的理想,親人和朋友,以及那顆感恩的心。來感受霍金的人格魅力和他的非凡之處。
最后,積極參與交流對話,給予合理評價與引導。在學生敞開心扉說體會、談感想的時候,我總是認真傾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分享他們的獨特理解,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出現偏差時,我也會不失時機地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或是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提升自己的認識,糾正自己的看法,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輪椅上的霍金 教學反思
抓住“非凡的科學家”,引入文章,整體感知
霍金不僅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還是一位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而這兩方面的內容是揉在一起介紹的。因此,我抓住課后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個‘非凡’的科學家”組織教學,從整體入手,對霍金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認識。而這樣的教學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三個方面是隨著課文的學習層層推進,逐一揭示的。
第一個“非凡”,在文中沒有過多的描繪,只有兩句話而已。但醫生的斷言,以及霍金用行動創造出的生命奇跡,早就了這第一個“非凡”。教學同樣也不需要過多的環節,教師的引讀以及描述性的語言很快就能幫助學生領會到這一點。
第二個“非凡”,課文中最顯而易見的內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霍金的“偉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許多精練的詞句來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學巨人、物理天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等,這樣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稱之為“非凡”,更何況是一個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呢?教學至此,再次回復到上文,對比的效果水到渠成。
第三個“非凡”,是最“非凡”的“非凡”,是全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有了前兩個“非凡”的學習作為鋪墊,學生的情感已經由最初的震驚、不可思議逐漸產生敬佩,但學生還是無法完全走入這個巨人的內心。此時,課文中一位女記者的提問就像說出了學生的心里話:“您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借著這個提問,我設計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感受,然后,屏幕上慢慢出現霍金的問答。這是一段富有詩意的文字,短短五行字,留給我們的卻很多,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情感讀者,一次次地被霍金地精神感動著,對第三個“非凡”的理解也逐漸深刻清晰。
本文的教學,是我帶領學生走近一位非凡偉人的過程,也是我們一起接受一次心靈洗禮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舍棄了很多繁復的文字教學,也沒有過多
華麗的多媒體設計,只用樸實的教學手段與學生一起去朗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