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的美感》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創設音樂情境,體驗、感受音樂節奏帶來的美感。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了解節奏來源于自然,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
切的聯系。
3.分析美術作品中的節奏,體驗節奏與美術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驗節奏的美感,分析探究節奏的規律。
教學難點:運用節奏的美感,進行二方連續紋樣的設計。
三、教學策略
本課教材為學生呈現了關于節奏的圖片,有生活中的節奏、建筑中的節奏、美術作品中的節奏。美術作品中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秩序重復出現,可以產生節奏感。它是構成美術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從音樂中的節奏聯想到美術作品中的節奏非常關鍵。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可能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需要提供大量生活中、美術作品中有節奏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結合音樂共同感受節奏,也可以設計二方連續紋樣進行表現。
《綠韻》是日本風景畫家、散文家東山魁夷的作品。這幅風景畫以西方寫實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調之美,表現出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純潔的大自然。畫面中顏色深淺、高矮不同的樹使人們覺得畫面起伏、生動,構成了畫面中的韻律感和節奏感。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盤的花邊采用二方連續紋樣進行設計,由于它具有重復、條理及有節奏的形式美,具有很強的韻律感,所以常用于器皿的花邊設計上。本課教學可采用以下環節:聽音樂中的節奏—聯想生活中及美術作品中的節奏—欣賞圖片—創作繪畫或剪紙作業一展示評價。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將學生帶人情境中,再出示大量的生活照片讓學生尋找節奏,將美術作品中的節奏自然而然地帶到學生身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在作業表現方面,可以先讓學生欣賞優秀美術作品中的節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服飾上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紋樣,為學生的創作打開思路。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含過程與方法)
設計目的和說明
教學準備
教學用具水彩筆、彩色紙、剪刀、圖片
情境導入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播放一段節奏感強的音樂或視頻,讓學生仔細聆聽(拍手歌)播放極富節奏感的兒童歌曲《七色光》,讓學生共同欣賞,在歌曲的感染下有的同學隨著哼唱了起來,有的還歡快地跟著節奏打著拍子?磥硗瑢W們都非常喜歡這首歌,那誰能說說你為什么喜歡?有的說歌曲的旋律好聽,有的說歌曲的節奏歡快。原來歡快的節奏使這首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那么什么是節奏?
師生一起用手拍出或模仿出這段音樂的節奏變化(鐘表聲)同學們喜不喜歡這首歌?
請大家都安靜下來靜靜聆聽一種聲音。(播放音效 鐘表的嘀嗒聲)
誰能模仿一下?(同學們爭先恐后的模仿。)
鐘表嘀嗒嘀嗒聲音的重復出現也產生了節奏,再想一想,看一看我們生活中、大自然中還有那些富有節奏感的事物和現象?
心臟不停地跳動,海浪的潮汐,太陽的日出日落,一排排的樹林,教室桌椅的排列等。
節奏原本是音樂術語,是指音響的輕重緩急和節拍的強弱長短交替出現而形成的規律。
節奏能不能畫出來呢?我們共同了解一下美術的節奏。
講授:什么是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