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的美感》教學設計
解釋節奏的概念并引入美術的節奏,舉例說明,如線條高低起伏的變化。
揭示課題:節奏的美感
出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用一段音樂導入感受認識什么是節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音樂情境,體驗、感受音樂節奏帶來的美感。了解節奏與美術的密切聯系,從多角度培養學生對美的體驗和感受。二、圍繞目標、逐個突破
設計意圖:這一階段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律動表演來體驗、感受節奏。
講授新課
理解節奏:
給學生播放非洲的鼓點音樂,讓學生感受鼓點的節奏,然后思考:音樂作品中的節奏與美術作品中的節奏有什么不同?
教師出示鐵柵欄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學生用簡單的線條概括出圖片中的鐵柵欄。
試著找一找它們的規律。學生討論,通過剛才用線條進行描繪,你發現了什么?
1.觀察欣賞
出示圖片(建筑物、風景、動物等)讓學生找一找圖片中的節奏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觀察欣賞的同時自主學習,尋找節奏的美感)
在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哪些類似的圖案?引導學生分別從建筑、植物、風景中去尋找節奏。
引導學生充分投入到尋找生活中有節奏感的事物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節奏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印象深刻。
交流探究
2.講解示范①介紹二方連續紋樣的概念,出示單位紋樣設計②欣賞出示的范作和學生作品并指導學生學習連續紋樣的主要形式(如散點式、折線式等)和排列的方式(大與小、粗與細、曲與直、疏與密)③小組討論:怎樣使單位紋樣重復不變地出現?④師示范步驟:先構思設計好圖形后畫出或剪出圖形再進行重疊排列
小結:美術作品中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重復出現,可以產生節奏感。它是構成美術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
教師演示:提示學生可以運用重復或二方連續紋樣表現節奏出示范畫:
說說他們有什么特點?
重復排列、交替出現、有節奏感。引導講解節奏同樣是美術作品中重要的構成因素。
這些好看的花邊是根據哪些事物和現象變化而來的?有太陽月亮的交替出現,植物莖葉的生長,海浪的翻涌,小朋友手拉手排列等
將這些具有節奏感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變化、排列組合,這樣就形成了好看的花邊。
我們還可以表現哪些有節奏感的事物與現象?可以把它們變成美麗的畫和漂亮的花邊,裝飾、美化我們的生活。
在范畫賞析環節中,注重美術作品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選取同學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事物,使學生樹立起美術與生活的相互轉化,相互融合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明確美術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
欣賞提升
生活中關于美術的節奏,如工藝品中的節奏——青花瓷盤(瓷器)。
繪畫作品中的節奏,如《綠韻》(日本畫)。
民族服飾上的節奏,如貴州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上的花紋。
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去體驗,感受去理解,把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參與,從而來理解美、創造美,表現美。
聯想創作
學生作業
用繪畫或剪紙的方法表現節奏感,用繪畫的方法創作二方連續圖案,表現節奏感
教師巡視輔導,解決突出的問題。
回扣目標,小結提升,生活中處處存在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