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冊小學數學第一單元 測量
2、合理安排活動內容,為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提供便利。
本單元的內容是“測量”,無論是分開的“測”或“量”,還是連在一起的“測量”,都預示著強烈的活動性。所以本單元在編排上都是以活動的方式展開的,其目的是為教師安排學生的活動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認識中測量課本,分米認識中的測量書桌,以及通過具體活動感受1千米等等。
3、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本單元在編排上的又一大特點。將所學的概念,設計在學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去發現、探究、體驗。比如:在噸的認識中,創設小動物過橋的情境,提出了問題 “他們能同時過橋嗎?”,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興趣。并將“限重1噸”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以確定情境的主題。
4、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生活中,在測量長度或質量時,有時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確的結果,即使需要精確的結果,也要做一個恰當的判斷,以確定所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在編排上加強了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并力求將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噸與生活的事例聯系起來,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在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看看有多遠,10個100米就是一千米”等等。同時,在練習中,還安排了“先估計,再測量”的訓練,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四)課時劃分與具體內容
本單元內容可以用7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p2-3頁例1,p3頁“做一做”及p5頁1、2、3題。)
第二課時:分米的認識(p4頁例2,p4頁“做一做”及p5頁第5題)。
第三課時:千米的認識(p7頁例3,p8頁例4,p8頁“做一做”及p9頁第1、2題,p10頁第4題)
第四課時:千米和米的單位換算(p8頁例5,p8頁“做一做”及p9頁第3、5、6題)
第五課時:噸的認識(p11頁例6,及練習三中的第1、4兩題)
第六課時:噸和千克的單位換算( p12頁例7及“做一做”練習中的第2、5題)
第七課時:測量(生活中的數學)p14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毫米的認識 (教科書p2-3頁例1,p3頁“做一做”及p5頁1、2、3題。)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在前兩年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在這一冊教材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對于毫米學生雖然沒有正式學過,但他們每人的學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說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材先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并讓學生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是:1厘米=10毫米。接著教材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幣的厚度等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