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冊小學數學第一單元 測量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 (例5及“做一做”、以及練習二中的3、5、6、7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千米和米之間 的進率關系,并且學會根據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2.通過“換算”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類比、遷移的能力,使學生有序地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單位換算過程中的推算過程。
教學建議:
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接觸了千米,并明確了千米與米的進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這里學習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時,應注意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先獨立填寫,然后讓學生在組內互相說說是怎樣想的。然后組織反饋,并在全班交流填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種,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當然,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當中。做一做中安排的內容是在數軸上填寫合適的數,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換算。
練習中的第5題,可以有不同的路線。例如,可以從郵局出發途經學校、醫院最后到體育場(公園)是1千米。也可能有的學生會說,學校到郵局不到250米,差不多有200米,所以校途經郵局、少年宮到體育場(公園)也是1千米。教學中,不要僅僅關注結果,要多給學生說理的機會。
第6*題,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時間的計算,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知道從8時到12時是4小時(如數鐘面刻度、用減法計算等)。在解決問題時,由于學生還沒有接觸過80×4、308÷4等式題,可以用加、減法進行計算。如果有的學生會計算80×4,也是應該鼓勵的。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噸的認識 (p11頁例6,及“做一做”以及練習三第1、4兩題)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于噸的話題。然后 ,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系。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汽車的載重量是3噸,萬噸巨輪,等等。也可以讓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借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是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圖:“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來到了一座小橋邊……”,要求學生看著情境圖,教師說:“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圖中描寫的。”讓學生看圖說故事。在學生說故事的時候,注意從“限重1噸”“1噸有多重?”的討論中,引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1噸=1000千克”,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接著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從而得出結論。
然后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可以一個過去后,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或師生一起將故事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