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五冊《可能性——摸球游戲》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學生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生1:我設計三種顏色,顏色所占區域從小到大分別為一、二、三等獎。
生2:我設計兩種顏色所占區域一樣大,都獲獎。
……
( 設計思路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可能性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從轉盤游戲到搖獎設計,讓學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
2書面練習——第85頁第1題。從下面的5個箱子里,分別摸出一個球,結果是哪個?連一連。教師巡堂觀察練習情況,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師:用“排他法”很快解決“一定是”“一定不是”“可能性很小”的連線結果,8白2紅和5白5紅,誰“很可能是白球”?
生:“8白2紅”連“很可能是白球”。因為白球多,可能性大。
(在鼓掌中結束了這節愉快的數學課……)
( 設計思路 由形象的游戲活動過渡到抽象的語言表述,檢測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本題也是《標準》小學第一學段安排的“概率”學習內容的綜合練習。)
五、教學反思
《標準》強調數學學習要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本節課通過游戲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這些游戲都是經過“猜測—實踐—驗證”的探索過程完成的,教學是成功的。
還記得,學校曾要求我們課改老師把自己對課改的認識與感受,用一句話來描述。當時,我們調侃的“名言”是“痛并快樂著”。“痛”是因為“前無古人,后有來者”。我們必須每天思考,每天探索,每天革新。在實踐中體驗酸、甜、苦、辣……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而“快樂”的源泉想必就是以下的原因吧。
1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以及活動的安排應當充分考慮到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戲。游戲是孩子們的天地,在游戲中可以使孩子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游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感的興趣之間的一種緩沖地區。本課教學設計,從生活中提取源泉,做到了數學與游戲相結合,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真真切切地體驗和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摸球游戲、轉盤游戲、設計搖獎活動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話題。
2教師教生活中的數學。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是我校的校訓。我想,也應該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怎樣拉近數學與人和自然的距離,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和應用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利用所學的概率知識設計搖獎活動,就是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讓學生帶著數學去理解生活,去體會數學的價值。這樣,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很大的興趣,迫切期待著下一堂數學課的到來。
六、案例點評
本節課學生是在對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