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學問教學設計及反思
3、多一份預設才能多一份生成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也不是課前預設的教案劇,而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它強調課堂的生成。因此課堂教學倡導少一分預設,多一分生成,逐步實現變預設為生成,這是我們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我們不能片面理解為注重動態生成,就無須課前預設了。在本節課的多次試教中我體會到,沒有課前的精心預設,就沒有課中的有效生成與精彩。如:在教學“2件上衣與3條裙子搭配一共有幾種不同方法”時,有的班級學生會說:“有3、4、5、6種” 那么我就引導,到底有幾種?小朋友們擺一擺。可是有的班級基礎較好,學生都說有6種,我就傻了,都知道了,還要擺嗎?怎么辦呢?(當時就是想不出抓住知識的重點引導有序,你是怎么想的?能有序地擺一擺嗎?)又如:在無序握手以后,讓學生想辦法怎么握才不會重復?生說:“一排排、一行行地握”,我說:“如果這樣握……”我原想學生會說不重復,很有序,可是學生卻說很公正,我又傻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是等待,還是直接說。于是課堂又形成了尷尬的局面,無法動態生成。我的體會是動態生成的課堂對我們的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當我們在課前深入地了解學生,鉆研教材,設計出多層次,多板塊的預案的前提下,在課堂中面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才能應對自如,才有可能在開放的、變幻莫測的動態過程中不斷地有效生成,才能達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為了生成,為了精彩,在課前必須多一分預設。
4、開放的問題才有探索的空間
在《新課標》中特別倡導要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雖然同一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有著共同的特征,但對于每個學生個體來說,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對同樣的問題,他們的思維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異的。
例如:在“2件上衣,4條裙子”這一環節,我設計用孩子們自己喜歡的方法在作業紙上有序地連一連的探究活動,有的把衣服的實物圖畫下來;有的孩子就用序號1、2、3、的數字來表示;還有的是用字母a、b、c等來表示,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想,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來珍惜和開發,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獲;每個學生的表現都會給別人帶來啟示;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