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實錄及反思(顧惠芳)
生:用直尺量。
師:同學們,測量五角星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們先把線把五角星圍起來,把多余的線剪掉,量出線的長度就可以了。
生2:我們只要量出一條邊,乘10就可以了,因為10條邊一樣長。
師:測量硬幣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們用線把硬幣圍起來,量出線的長度就可以了。
師:還有不同方法嗎?在測量五角星時,我們用了量一量和圍一圍的辦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方便?在測量硬幣時,我們只能用圍一圍的辦法。
師:在測量這樣的直線圖形的時候一般用尺量比較方便,而測量象硬幣這樣的曲線圖形用圍的方法比較好。你的方法用對的請舉手。
師:老師給你一些圖形每條邊的長度,你能很快說出它的周長是多少嗎?可以直接報出答案。
(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5+6=16(厘米)
生2:5×2+6=16(厘米)
生3:5×3+1=16(厘米)
(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9厘米。
師:為什么結果都一樣呢?
生:都是算的這個三角形的周長。
(平行四邊形: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
生1:3×2+4×2=14(厘米)
生2:3+3+4+4=14(厘米)
生3:4×4-2=16(厘米)
(出示一個正方形,沒有邊長數據。)
師:有的時候不需要測量也可以。(出示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厘米)
生:每一小格的一小段是1厘米。
師:把你的紙拿出來看一看。請你算一算它的周長。
生:4×4=16(厘米)
師:真不錯!同學們不僅方法多,還能從中選擇最好的辦法,學會了算周長。
三、應用。
師:顧老師建議,不妨我們自己也來創作一個圖形。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根繩子。它們的長度是60厘米。你能用它來圍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使它的周長是60厘米嗎?
(學生先自己圍一圍,再上臺展示。)
(有一組學生在圍的過程中發生重合——)
師:這個圖形的周長是60厘米嗎?為什么?
生:因為有一段重合了。
師:下面的同學圍成的圖形周長是60厘米的請舉手。
師:同學們剛才都創造出了自己的圖形,周長都是60厘米,為什么圖形不一樣,但是周長都是60厘米?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秘密?
生:因為繩子是一樣長的。
師:當周長相等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圖形。
師:我們常熟實驗小學(3)班的同學,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是書簽。后面寫下了他們的聯系方式。書簽就在你的2號信封里,請你課后把這個書簽剪下來,并測量一下它的周長。
因開放而深入――《認識周長》教學隨感 顧惠芳
認識周長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是小學階段周長認識的起始教材。它肩負著“讓學生認識周長的意義,初步學習測量和計算周長”的任務。教材編排不揭示嚴格的定義,但要求通過教學對“周長”留下深刻的痕跡。如何能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進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意義?最近,執教了認識周長一課,頗有感觸:
1.讓學生去發現――在開放的例證中認識本質。
教材采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像游泳池一周邊線的長是游泳池的邊長”。因此,讓學生找到較多的例證是認識周長的前提。教學中,我采用了“剪卡通圖形――找物體一個面的邊線――描平面圖形的邊線――指出平面圖形的周長――找到生活場景中的物體某個面的周長――學生自己指出物體某個面的周長,學生看到了幾十個例子,學會了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發現,不斷地充實概念的外延。通過充分地感知,周長的意義在他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這得益于對舉例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