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實錄及反思(顧惠芳)
2.讓學生去探索――在多樣的方法中深化認識。
測量平面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是本課又一教學目標。為了讓學生對兩類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和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周長的測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又不至于費時太多,教學中我安排三個圖形――圓、五角星、長方形同時讓學生測量。學生在探索測量方法時,積極動腦,想出了量、圍等多種方法,認識到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測算出的確實是它們的周長,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而在此基礎上對方法的優(yōu)化,又提升了他們的思維。
3. 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在個性創(chuàng)造中展示意義建構
通過多次的活動,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他們所認識到的周長的本質特征是一致的。同時,他們的意義建構又是富有個性特征的。在課尾,我組織了“圍一圍”的活動,讓學生用60厘米長的繩子圍一個圖形。說出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圍成的圖形有:心形、近似圓、橢圓、八字形、三角形、梯形、五邊形……,它們的周長有的是60厘米,有的比60厘米小。安排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有時間創(chuàng)造,有機會展示,也學會了欣賞別人。學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里。此時,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圖形的周長都是60厘米?為什么那些圖形的周長都比60厘米小呢?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再一次思考:什么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周長是多少?周長相等的圖形,形狀不一定相同。這是對周長的認識這一課學習的回顧、總結、提升……
開放讓學習資源豐富多彩,開放讓概念凸顯本質,開放讓學生的學習更為深入,開放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