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第一學期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教學設計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4、歸納總結。
提問:比較剛剛學習的厘米換算成毫米與厘米換算成分米的情況,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點?你發現了什么?
(1)它們之間的進率都是10。
(2)厘米換算成毫米,是將高級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計量,換算時乘以單位間的進率。
(3)厘米換算成分米,是將低級單位換算成高級單位計量,換算時除以單位間的進率。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4題。
先說一說這些題目與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應該怎么想?請同學分2人小組討論,把結果填在書本上。然后指名學生回答。
2、完成“練習五”第8題。
請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以不同長度單位計量的長度應該怎么比較大小,教師提示應該先統一長度單位。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認真聽。
3、完成“練習五”第10題。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繩子對折再對折,將繩子平均分成了幾份?(4份)
(2)求每段繩子多長,就是求什么?怎樣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這根繩子長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嗎?
四、課堂小結
1、剛才我們學習的是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進行長度單位換算時,要先想換算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再根據進率來推算結果。
2、你還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4課時 << 千米的認識、換算和估測>>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方法。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4、滲透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以及距離的估測。
教學難點:
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以及距離的估測。
教學準備:課前領學生到操場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計下所需的時間及步數。
教學步驟:
一、導入,初步感知:
1、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硬幣的厚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教室的長。
(5)測量佛山到廣州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佛山到廣州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佛山到廣州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說邊板書)
二、學習新知
(一)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教學例4)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說標記的意思。
圖1:火車已經行駛了180千米。
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
圖3;離南京還有98 千米。
圖4: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