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設計
一讀——方法巧,二思——切入點新,三滲透——有創新。
《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學設計獲陜西省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本課教學受到了教研組同仁的一致好評,自己感覺在授課中也比較從容,教學容量與教學各環節的時間安排都比較合理,在注重教學目標實施的整體性的同時,又力求凸現課堂的開放性與靈活性,重視課堂上信息的靈活處理和過程及方法的及時調整,學生的掌握情況與課堂表現較好。究其原因,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重在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三個階梯式平臺:
一讀——方法巧。讀是解讀文本,調動參與,重視朗讀的分層次分階段訓練,在教學設計中,從默讀,感知人物性格-——試讀,初步感受人物品質——練讀,體會朗讀時的語言、神態表情,以情促讀,激發情感,加深的理解——分角色朗讀,體會理解,感情朗讀。四次朗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每一次引導都使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加深了一層,以讀啟悟;同時,在朗讀中,既要對學生朗讀分層次分階段訓練,又結合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隨機調整課堂教學,注重教學的靈活性。如在本課教學中,針對學生試讀后,未從學生的語氣中讓人感受到陶罐的謙虛、鐵罐的傲慢這一情況,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隨機調整,設計了教師示范環節,老師試讀陶罐被發現后,所說的一句話,讓學生從聽讀中談出感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朗讀的作用。這一小環節的設置,效果很好,學生切實從中聽有所悟,教師也起到了引導和帶動示范的作用。這一環節的隨機設計既讓學生有所體會,切實感受到了有感情朗讀的效果,又使環節與環節的過渡十分自然。
二思——切入點新。思是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引導學生重構文本,激活思路。引導學生不僅僅是停留在文本表面事物性格中所體現出的謙虛與傲慢上,而是重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感受和領悟,落實教學重點,抓住本質,找尋探究導致兩種態度的根本原因,使學生在簡單的推理比較與思考中明確因為陶罐與鐵罐所選得比較點不同從而導致了他們態度的不同,使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學會選擇正確的比較點去與人相比,掌握全面、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滲透——有創新。此環節是超越文本,創新運用。本環節沒有進行硬性的作業規定,而是在交談中進行寫法滲透。結合實際調動學生的寫作或表達興趣,激發學生想去表達或寫作的強烈欲望,并利用桌椅、文具盒里的鉛筆兄弟、五個手指頭,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學生圖畫等等開啟調動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打破學生寫作的局限性,讓學生結合對童話故事的體會,先編后寫。本環節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去創新思維,讓學生體驗到創造的樂趣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