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的朋友》兩種教學
[設計思路1]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并通過對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神態、動作的句子的精讀,體會他內心活動的變化,滲透無私奉獻的友愛教育,同時學習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讀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提出本課學習任務
1.由《狼牙山五壯士》的簡單回顧,引入學習戰爭時期的另一個感人故事,揭示課題。
2.讀讀“閱讀提示”,提出學習任務與要求。
①略讀課文,想想小男孩獻血時是怎樣想的?
②讀讀課文,畫出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神態、動作的句子,思考他內心活動有什么變化。
③把你想到的與同學交流,再有感情地把課文多讀幾遍。
二、略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生根據學習要求,自主略讀課文,邊讀邊想邊畫邊交流,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滿足學生即時求助需要。
三、品讀──揣摩內心活動變化
(一)交流自讀情況與感受
1.交流一:你知道他獻血時是怎么想的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這個環節教師不作深入的啟發和講解,而是讓學生自由地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了解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為下一步重點品讀作好鋪墊。
2.交流二:把你畫出的小男孩獻血的神態、動作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并簡要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這個環節教師也不作深入的啟發和講解,而是讓學生交流畫出的句子有哪些,以及自己的體會是什么,了解學生對小男孩內心活動變化的理解程度,為下一步重點品讀作好鋪墊。
(二)品讀重點詞句,揣摩小男孩內心活動的變化
(1)出示導讀題:
依照下面的例子,根據你所畫的表現阮恒獻血時神情、動作的語句,提出問題,并試著自己解決,然后與同學交流。例: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阮恒舉手時為什么“顫抖”?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
(2)集中品讀:聯系第12自然段體會阮恒“沉默”是在猶豫,“顫抖”“放下去”是因為對獻血、對死亡很害怕,“又舉起來”是要堅持獻血。然后以朗讀體味加深感悟:為什么愿意這樣做呢?小男孩是怎么說的呢?
(3)小組討論:“她是我的朋友”,阮恒這樣說的時候,他是怎么想的?你從這句話想到了什么?體會小男孩為朋友愿意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有感情朗讀,體會小男孩的內心變化與奉獻精神
1.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選擇一句或一段進行有感情朗讀。
2.有感情朗讀第5—14自然段。
四、回顧──升華文章思想感情
自由談談學習本課后的感受,再有感情地把課文多讀幾遍。
[設計思路2]
在略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探究研讀專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究;最后通過各個側面問題的匯總交流和重點品味,讓學生體會小男孩獻血時內心活動的變化,滲透無私奉獻的友愛教育,學習探究性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略讀──提出研讀問題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紅十字會宣傳義務獻血的課件或教師義務獻血的事情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2.根據“閱讀提示”略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略課文情境。
3.交流略讀情況與感受,提出研讀問題。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再引導學生從題目處、提示處、關鍵處、疑問處、省略處等地方提出問題,教師梳理歸納出幾個有代表性的研讀問題:①小男孩獻血時是怎么想的?②小男孩在獻血過程中內心活動有什么變化?③醫生對小男孩說了些什么,小男孩就立刻停止了哭泣?④小男孩為什么愿意這樣做呢?⑤小男孩說“她是我的朋友”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⑥為什么用“她是我的朋友”做題目?⑦獻血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留待課后拓展性閱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