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她是我的朋友
如,小男孩“用手掩蓋他的痛苦”,他有什么痛苦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做簡單的分析,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文中泡泡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的讀書方法。可讓學生聯系上文,在質疑、釋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臨的嚴峻情況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給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從而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迫在眉睫”一詞的意思。
抓住阮恒小手的動作: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這一系列動作中,引導學生體會他的思想斗爭非常激烈,但為了救小姑娘,最后下定決心舉起手來。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他“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剛才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這是為什么?可先讓學生推測醫生安慰阮恒的話,引導學生領會雖然獻血不會死,阮恒所擔心的只是一場虛驚,但他那愿為朋友犧牲自己的美好心靈卻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事后,醫生對周圍的人說,“他是以為自己就要死了。”引導學生思考他這種想法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從而對阮恒獻血的整個過程進行回顧,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把握全文內容:這種想法是在醫生問是否有人獻血,一陣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之前就產生了。之后,阮恒獻血過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一直到“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為止,這一段時間,這種想法始終在困擾著他。
5教師可組織對課題的討論:為什么用阮恒的話當題目?還可用其他什么做題目?引導學生通過題目的比較,更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更深刻地感受阮恒的品格。根據課文的內容,題目還可擬為:“獻血”“可敬的阮恒”等。為什么作者用阮恒的話當題目?“她是我的朋友”,是阮恒獻血前真實、樸實的想法。雖然阮恒誤認為給別人獻血自己就要死掉,但他還是選擇了獻血。可見,“朋友”在阮恒心中是多么重要。阮恒待人真誠、無私助人的品格在這句話中得到最真實、最準確、最集中的反映。
6可根據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把握環境特點讀。如,指導讀面臨嚴峻局面的句子時,語速要稍快,讀出緊張危急的氣氛;把握感情基調讀:如,“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舉——放——舉”這三個動詞要讀出語速的變化(從慢到快),特別是最后“舉起來”語氣要堅定;圖文對照入情入境地讀:插圖與課文內容相輔相成,畫面向學生展現了直觀的形象,讓學生圖文對照進行朗讀,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使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7課后第二題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解決,因描寫阮恒動作、表情的句子有多處,可根據學情有所側重地進行處理。
課后第三題要求學生想一想醫生安慰阮恒的話。阮恒在獻血過程中神情、動作的變化,是內心痛苦不斷加劇的直接反映。產生這種痛苦的原因在于阮恒缺乏獻血方面的知識。醫生的話使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可見醫生的話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想象醫生安慰阮恒的是什么話:不要怕,只需要你的一小部分血就可以挽救那個小女孩的生命,你不會有危險,馬上就好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然后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測醫生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