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實實教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案例評析
一、找切入點,進行有效教學《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第六冊課文,課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買一個非洲的木雕做紀念,但行李超重,無法帶上心儀的象墩木雕,只好放棄,心存遺憾,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動。這是歌頌中非人民友誼的一篇文章,這樣的課文,這樣的命題離學生有點遠,怎么樣讓學生更快地走近文本呢?
這次選了這篇課文,好久都感覺無從下手,找哪個點呢?長長的一篇課文,哪一個點是文章中“牽一發而動全文”的呢?后來,發現“我’沒買木雕象墩,“我”和少年都有“遺憾”,少年有遺憾,遺憾于精美的木雕不能賣出,遺憾于非洲的工藝品不能被帶到他所喜愛的中國。“我”也有遺憾,遺憾于不能把這件木雕帶回國。由遺憾到感動,是“我”的內心變化,而這一變化,源自少年的舉動——“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我的”;“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文本末尾,“遺憾”已經被“感動”填滿。這樣的一個情感點,即是文章的“節骨點”。于是,學習就從 “遺憾”切入,圍繞著為何“遺憾”展開,整節課就從一個問題入手:“沒有買象墩,我為什么遺憾?少年為什么遺憾?”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防止了長篇累讀,使得學生的目光迅速聚焦到“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句子上,聚焦到人物的特殊感受上,然后細品課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態,觸摸人物的情感變化,從而感受到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補充資料,幫助理解感悟
對于中非珍貴友誼的準確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那么,資料中僅有文字恐怕是不夠的,圖文結合才會給學生很強的沖擊,補充資料呈現圖文結合。圖片有二組,一組是中國人民全身心投入修筑坦贊鐵路的照片,文字里介紹了一些有力的數據;另一組是中國醫療隊無私奉獻,為當地人民醫治的情形。這兩組圖片的出示,對學生而言應該是極具震憾力的。我想處理得當,學生就會被當時的情形,中國人民的無私奉獻感動,對于少年的那份熱愛中國之心理解了。學生就會走近少年的心里,從少年的角度展開想象。
三、生活與文本聯系,讓學生有話可說
要喚醒學生的感受,就要讓學生成為文中的那個人物,移位入境,激活生活與文本的聯系,讓學生的感受立體豐滿起來。讓學生成為文中的那位“少年”,那位“我”,面對景色壯觀的瀑布,面對栩栩如生的木雕,一定會有話要說。于是,小練筆形式:
①假如少年就是乘著中國人民修建的鐵路來到大瀑布邊的,假如少年親身接受過中國醫療隊的治療,現在,他手捧木雕,面對“我”,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②當“我”手捧著少年送來的木雕,我會想些什么?想對少年說些什么呢?
課堂教學中,許多時候,不是學生沒有能力感悟,也不是學生無話可說,而是,作為老師能否很好地找準文本情感的生發點,適時地將學生“請”至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生活與文本的聯系,從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閱讀教學中,教學應當目標明晰,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言,聯系生活,將文本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應當留給學生思考與學習的空間,以讀寫結合落實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色語文也可以簡簡單單地教,真實扎實樸實做到了才會有厚實。這些都是我以后應該追求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