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內涵--《撈鐵牛》課堂實錄
師:通過讀這句話,你感悟到什么?
生:要想撈起大鐵牛很不容易。……
師:是啊,因此人們才會議論紛紛。請同學們借助查找的有關宋朝科技方面的資料,猜想一下人們會想到哪些方法呢?請你和周圍的伙伴也議論一番。
生1:利用又粗又長的繩子拉出來。 ……
師:通過人們的一番議論,最后采納了誰的意見?
師:懷丙是誰?(交流查找的資料)
[利用手頭的資料,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了解宋朝時落后的科技水平,以及懷丙的貢獻,從而了解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通過交流,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懷丙所想的方法在當時看來是了不起的。]
3、學習第3、4、5自然段。
師:通過交流資料,同學們知道了懷丙是宋朝時期出色的工程家。請同學們默讀第3自然段,看看懷丙是怎樣做的?從哪些做法中你體會出他的“出色”?(默讀思考——討論交流——小組匯報)
組1:我覺得懷丙先請熟悉水性的人潛到水底,摸清鐵牛沉的位置,這個做法體現出他出色。
師:是的,懷丙做事情不盲目,考慮很周到……(相機板書:摸清、貼板畫牛。)
組2:我們小組通過討論共同認為“很大的船、拴得緊緊的、結實的木料、牢牢地拴住”這些詞語能體現出懷丙的出色。
師:噢,你能具體說一說嗎?
組2:因為鐵牛很笨重,所以需要大船才能拉得動;搭架子就得用結實的木料;還得把繩子拴緊,否則拉到半截繩子開了不就前功盡棄了嗎?
師:你們小組的同學真會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那么我想請你們讀一讀這幾句行嗎?(小組同學齊讀,教師相機板書:裝滿、搭、拴;貼板畫船。)
師:聽了他們的朗讀,你們想說點什么嗎?
生:老師,我從“他叫人把兩只船并排拴得緊緊的”又體會出懷丙很聰明。(學生的發言出乎意料。)
師:哦,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
生:我通過查資料明白懷丙的做法是利用了水的浮力,那么我就想兩條船的浮力肯定比一條船大,所以懷丙叫人把兩只船并排拴得緊緊的,可見他非常聰明。
師:你真了不起,我覺得你和懷丙一樣聰明。(借助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水的浮力)
師:讓我們齊讀第三自然段,贊嘆懷丙的高超智慧和才能。(學生齊讀)
師:為了能成功的撈出鐵牛,懷丙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老師試著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概括成這些詞語:摸清位置、備船裝沙、并船搭架、拴牢鐵牛。(出示詞語條并貼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些詞語,思考:這幾步準備工作的次序能前后顛倒嗎?為什么?(通過讀,學生理解懷丙有條不紊地安排了準備工作,再次感受到懷丙的出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