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3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
在學寫鋼筆字一環節,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的字形,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我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讓同學們比較,哪個字寫得好,為什么,讓他們從直觀上了解外框的形狀要寫得上窄下寬,底邊要平穩。
第一課時
課后反思:
我在教學中對這段歌詞的處理是首先播放了這首歌曲,然后整體理解故鄉的美麗和孩子們(我們)在家鄉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以及戰士們對家長的熱愛。通過對比,再理解解放軍戰士為了保衛美麗的故鄉而甘愿守衛在風雪邊疆這種無私的情懷。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解放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當學生理解了歌詞的意境,對詞語自然就理解了。
第二課時
課后反思:
練習3中的成語歌是這樣的:
風華正茂 出類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揮
筆下生花 力透紙背
根據教參這八條成語聯系《少年王勃》這一課,學生很容易理解。但在備這一課時,我覺得如果把“出類拔萃”和“后生可畏”掉換一下,似乎更容易使學生理解這些成語。“風華正茂”是年輕,朝氣蓬勃的樣子,“后生可畏”的意思是年輕人是可以敬畏的,都和年輕有關,都放在第一行,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方便多了,讀起來同樣也是很順口的。第二行可以理解為因為“才思敏捷”所以“出類拔萃”,朗讀起來也沒有妨礙。理解起來也很方便。在理解的基礎上,大部分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就背誦出這些成語。
第三課時
課后反思:
《學會商量》是為人處事最基本的策略與方法,在生活中,當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當做什么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當你需要求得別人的幫助的時候,就應該學會跟別人商量、學會了與人商量就能使原本看似復雜的問題,變得容易多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與其教師的細致地分析講解,不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少講、精講,特別是口語交際教學,我把《學會商量》口語教學設計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然后分別總結出由于沒有學會與別商量,不會用商量的口吻與別人交換意見而造成了別人的誤解,沒有把事辦好,“學會商量”,得到了別人的同情理解與認同,最后把事情辦好了。
展示練習中的三幅圖:《快樂節日》、《媽媽你答應我買滑冰鞋》、《我應該參加哪個興趣小組》,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學生在演中思考,演中交流,演中取樂。因為語文口語交際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體,重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參入,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說話的機會與交流的條件。“重視日常生活中實踐”是《語文標準》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之一。于是我設計了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模擬表演,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利用活動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因此,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時間、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是這節課的三個重要訓練點。
特別是在這一堂課中,我雖然沒有給孩子們準備任何道具,但我提醒他們可以自己解決。于是在表演的過程中講臺成了灶臺,“媽媽”在做飯;課桌成了餐桌,父子倆在吃飯……甚至黑板、粉筆都被孩子們給用上了。下邊觀看表演的同學興趣盎然,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同學們在教室里的行為不受拘束,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好幾組同學雖然選擇了同一題材,可是風格完全不同,他們表現出的不同來自他們不同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