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學反思
觀察學生課堂的表現,批改學生的家庭作業,一種現象引起我的警覺,即課堂上總是有一部分人幾乎一直保持沉默。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一直處于懵懵懂懂的“半睡眠”狀態,學習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課堂教學中反復向學生強調兩點:一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二是“爭先恐后”,踴躍舉手發言。第一點經過不斷強化,絕大部分學生基本可以做到,而第二點總是不盡人意,雖然課堂上也一直是熱熱鬧鬧的,但那只是部分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所以,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課堂上千方百計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一、帶著問題去讀書。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自由發問。學生的問題很多,雖然有些問題顯得幼稚可笑,但總比什么問題也沒有要好。況且有些學生的問題很有思維含量,比如:課文的最后彼得并沒有找到真的金子,他為什么說找到了“真金”呢?帶著問題讀課文,就不是漫無目的的了。初讀課文后,檢查交流讀書的收獲,學生的表現還是挺不錯,有的學生的發言讓人有“柳暗花明”之感。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最重要的,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擁有思維的大腦,有一雙發現的眼睛,這是最最重要的。
二、讀詞語也須動腦筋。詞語教學很重要,也很枯燥。掛一塊小黑板,一讀了之,很難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要求學生在朗讀詞語的時候注意每個生字的讀音與寫法,頭腦中要想清楚,而且要盡力牢記心中。變換讀的形式。讓學生“猜一猜,讀一讀”:“形容雨下得很大”——“傾盆大雨”;“我家離學校很近,就可以說我家就住在學校的”——“附近”;“一場大雨過后,泥土就變得很”——“松軟”;“有一個詞語與很多人有關”——“蜂擁而至”——“這個詞語中并沒有‘人’,怎么說與‘很多人’有關呢?”——“像一群蜜蜂一樣密密麻麻很擁擠地來到什么地方就叫‘蜂擁而至’”……這樣的朗讀形式,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
三、用不同的詞語概括標題。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思路,引導學生用小標題的形式理清寫作思路:“一無所獲——改變主意——實現夢想”。列標題的過程,就是一個概括思考的過程。學生還有許多答案:滿載而歸、鮮花遍地、找到真金……不同的答案就是不同的思維的火花。課上對“滿載而歸”這個答案進行了適度的引導,覺得用它概括課文結尾部分的內容不夠貼切,學生也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引導的過程就是思維修正的過程。
四、“這個人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習課文開頭部分,學生很容易就知道,故事主人公彼得作為無數淘金者中的一個,他也想找到金子。但是他與其他的淘金者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經過閱讀思考交流,學生明白彼得的過人之處在于:1.不放棄——他“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挖掘著”。2.有耐心——“他埋頭苦干了幾個月”,而其他人早就走光了。3.肯吃苦——他“埋頭苦干”,“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雖然彼得“淘金”的結果同其他淘金者一樣,也是一無所獲,但是淘金的過程中體現的這些優秀品質正是他后來找到“真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