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學反思
其實,學習的過程也像“淘金”一樣。結果如何,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經歷“淘金”的過程。思維的機器一直在正常有序地運轉,真正地進入了閱讀的狀態(tài),經歷了探索的歷程,何愁找不到學習的“真金”呢?
金子教學反思
《金子》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簡明,情節(jié)曲折,蘊含的道理深刻,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想靠意外的收獲是不現(xiàn)實的。這是一篇人文性較強的培養(yǎng)學生理解、感悟、想像及朗讀訓練的好材料。根據(jù)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通過理清文章脈絡,讀懂課文內容,多元化地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以及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想像等方式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和想像能力。
一、知識遷移,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先讓學生說說金子的樣子,學生見過金子做的飾物,說出了金子的顏色、種類及用途。正因為金子是財富的象征,擁有金子就是擁有了財富。這時老師話題一轉,提到了《閃光的金子》一文,讓學生們回憶說說這里的金子指的是什么?同學們立即回答“助人為樂精神”。至此,教師順利過渡到本文的學習:那么本文的“金子”又指的是什么呢?于是開始了課文的學習……文章用“金子”做題目,同時又以“金子”為線索,貫穿全文。先是寫了彼得挖金子一無所獲,再寫在同一塊土地上他通過勞動獲得了真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理解彼得想通過挖金子來實現(xiàn)夢想無望以及他用五年的辛勤勞動換來成功進行比較,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也通過前后對比,為領悟文章主旨打下理解的基礎。
二、抓住重點詞,理解文章內容。
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提綱挈領,理解課文內容,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上課時努力在這樣做,如抓住第一、二句中“聽說、無意”明白消息的不確定性,但淘金者們仍“蜂擁而至”,體會他們缺乏理智,盲目跟從。接著抓住“一無所獲、掃興離去”,體會人們懷著失望離開的不幸。通過對淘金者們由“高興”至“掃興”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地進一步對比感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在學習第三句話時,抓住“埋頭苦干、幾個月、幾乎翻遍了”理解從精力上、時間上、工作量上說明彼得作的別人無法比擬的巨大付出,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勞的人,但結果是“沒有發(fā)現(xiàn)一丁點兒金子”,讓學生明白上文的傳說的不可靠。在品讀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彼得由“希望”轉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練習個性化朗讀。如在理解第五自然段時抓住“若有所悟”這個詞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若有所悟”?彼得悟到了什么?從而明白彼得善于發(fā)現(xiàn)與思考。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則是抓住“不無驕傲”這詞讓學生說說“不無驕傲”到底驕不驕傲?彼得驕傲什么?從而讓學生積極回顧全文內容,在心中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再進行表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