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上周五,我們學習了《孫中山破陋習》一課。在讓大家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我又接著讓大家從課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來。第一個同學就提出了“纏足陋習”這個詞。我讓大家查字典(雖然“陋”不是生字,但在課文中十分重要,)后弄清了其義:不文明,不合理的習俗。我就借此點出了課題:面對這種不合理、不文明的習俗,應該怎樣做?是誰去做的呢?這時,我突然想到:我本來是想先把文中的生詞理解后再開始讀課文的,現在卻碰到了一個切入課文內容的機會。我想,這就是預設與生成的對立統一吧。
在指導同學們讀課文時,我告訴同學們,讀課文就要像平時講話那樣真情,那樣自然。可是,不管我如何地點撥,大家讀得總是不理想。我只好示范給他們。可當我的眼睛離開課本,面向大家,運足情感,準備“訴說”出文中的內容時,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把句子背下來。我這時突然就感到一種深深的自責!我想起了一句話:機會永遠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準備”的基本功是多么的重要啊!
24、《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在教學的時候,我是這么處理的:
教學第一自然段,我緊緊圍繞第一句話設計一個總問題:孫中山為什么喜歡自己的姐姐?讓學生從“洗衣、燒飯、插秧、挑柴,樣樣活兒都干”體會姐姐的能干,從“空閑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常唱給他聽”體會姐姐的活潑,從而明白姐姐是那樣能干、活潑,所以孫中山喜歡自己的姐姐。
教學第二至第七自然段,重點引領學生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讓學生想想姐姐當時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變了姐姐的活潑的個性。讓學生從姐姐的前后變化中體會封建陋習是多么害人。在教學這一環節中我重點使用了句子的比較法,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同時,對學生也進行了如何把句子寫具體的訓練。如:“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與“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兩句話的比較,問學生哪一句話最能反映此時孫中山的內心。讓學生體會到“深深地”、“幼小的”兩詞說明他雖然年紀小,但永遠不會忘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一舉兩得。我也很注重標點符號在文中的作用,如何讓學生體會一個省略號。在教學姐姐被媽媽纏足的過程中,出示了幾張圖片和資料。如看當時封建社會婦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纏足后的畸形的小腳,我聲情并茂的解說,真的讓人感到纏足這種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實在是太深了。
教學第八自然段,重點抓住“首先”和“上千年”體會纏足這件事迫害了中國婦女上千年,所以孫中山首先廢除的就是纏足陋習。
孫中山破陋習教學反思
11月2日下午,我在鎮中小學執教了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課文——《孫中山破陋習》。本來應該在第一時間寫出這一課教學的得與失,但因家庭瑣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現在,倍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