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語文第五單元教案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三個段落。
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剛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繪,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課文所配插圖和文字就是節選的這一段。《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最為熱鬧的地方,就是橫跨汴河的那座木結構的拱形橋。關于這座別致的橋梁,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曾記載:“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宛如飛虹。”有關這種橋的建造方法已經失傳,現在我們僅僅依靠畫上所描繪的圖樣,才得以知曉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將橋上橋下的場景和人物活動作了全景式的描繪。表現最為精彩的部分,是圍繞橋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條木船。這里是河面比較狹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較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險,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緊張地忙碌著、叫喊著。橋上甚至還有些熱心者不顧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橋的欄桿外,一手拉住欄桿探出身子,大聲喊叫,揮舞另一只手,居高臨下,就像現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揮著船只順利通過。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是神態畢現,極為生動。畫面中還表現了許多這樣精彩的生活細節。
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市區街道熱鬧非凡,人物眾多,個個形神兼備,極富情趣。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這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開封與北京、南京、西安、洛陽、杭州、安陽合稱中國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上僅次于西安和洛陽,居全國第三位。在古代,這里曾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語文園地五(教學設計)
版本: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上《語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園地內容安排有: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個題目開展口語交際;把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的、聽到的內容,寫成習作;了解成語中的相對或反義的詞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生肖文化;學習借助基本字學習更多形聲字的方法。展示學習學習成果。
二、【教學目標】
1、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說話有條理。
2、按一定的順序把自己想告訴別人的內容寫清楚。
3、積累成語,學習運用基本學習形聲字的方法,培養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4、了解中國獨特的十二生肖傳統文化。
三、【教學重難點】
習作練習是本次學習的重點,怎樣按一定順序寫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是難點。
四、【教學準備】
五、【教學課時】
3課時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讀讀認認”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下面的詞語,你有什么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