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每逢佳節倍思親
教學目標:1、詩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搜集王維的相關資料。
2、搜集有關重陽節的習俗。
3、了解茱萸這種植物的特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唐朝大詩人杜牧,有一次到山中游玩,看到滿山火紅的楓葉,他非常喜歡這大自然,非常喜歡這火紅的楓葉,寫下了一首詩《山行》,指名讀。
2、唐朝還有一位大詩人,他一夜無眠,憂愁如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寫下了《楓橋夜泊》。指名讀。
3、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王維要向我們傾訴什么樣的情懷。
二、指名介紹王維。(相機出示王維圖象及相關文字:王維,字摩詰,山西永濟人。唐朝著名詩人,號稱“詩佛”。
1、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題,介紹詩題中的有關知識情況。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有賞菊花酒、插茱萸,登高遠眺的風俗。
山東:華山以東,山西,也就是家鄉。)
2、讀題目,了解性學習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指名讀通詩歌。(相機介紹茱萸)
4、齊讀詩歌。
5、過渡:讀了文章內容,將會幫助你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
三、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找一找,詩句中的每一行詩句是否可以用文章相應的段落或句子聯系起來理解呢?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問:和“獨在異鄉為異客”相對照的課文是哪部分內容?(第一小節)
(1)、指名讀第一小節自然段。
(2)、了解“異鄉”指的是京城長安,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異客”指的是兩年來,王維一直作客他鄉,游離于這個城市之外。從“獨”、“異鄉”、“異客”這幾個字體會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
(3)、指導朗讀課文第一節及相關詩句。
問:和“每逢佳節倍思親”相對照的文章段落是?(第二小節)
(4)、指名讀課文第二小節。
(5)、這部分內容可以用詩句中的哪一句來形容。
(每逢佳節倍思親。)
問:和“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對應的課文段落是?(第3小節)
(6)、指名讀課文第3節。
四、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念之情,加深對詩歌的感悟。
1、自由讀課文,思考:同是重陽節,王維在家鄉和在長安的心情一樣嗎?為什么?
2、檢查:
(王維以前重陽節和兄弟們插茱萸,登高遠眺,心情非常高興。
3、相機指導朗讀: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又是重陽節,詩人在熱鬧的長安街頭舉目無親,此時,心情怎樣?
(孤獨、寂寞。)
4、指導朗讀“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5、渲染:快樂是長安街頭的人們的,在這歡樂的人群中,沒有他們兄弟相聚的份兒,越是熱鬧,詩人的內心愈是孤獨。他此時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6、指導朗讀:“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向往)
7、此時,他還想到了什么?(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8、引導學生想象:他的兄弟們在登高遠眺時,會互相說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