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實錄
一、瑯瑯書聲回蕩美的課堂
一直以為,語文教學的真諦就在于通過引導學生涵泳文本,體驗語言藝術之美,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而這個含英咀華的過程,理應體現(xiàn)在對文本的朗讀上。在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在孩子形成語感的初期,品味文質兼美的課文,朗讀尤其需要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進《美麗的小興安嶺》的教學現(xiàn)場,我們發(fā)現(xiàn),朗讀的確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里的朗讀和朗讀指導,不僅僅限于朗讀的技巧,更多的是對情境的活化和體悟。請看這樣的片斷:
師:冬天的小興安嶺為什么吸引你?
生:我喜歡小松鼠,小松鼠真可愛。
師:你從哪里讀出它的可愛呢?
生:(讀寫小松鼠的句子。)我覺得松鼠像人一樣散步,而且是在枝頭上散步,很好玩。
師:這么悠哉游哉的散步,一定有趣極了。你再讀讀。(生有感情再讀句子。)
師:多么悠閑,多么會生活的小松鼠呀!它們還會利用秋天收藏的松子過日子,真有意思。誰也來讀一讀。(生讀得更為生動。)
你瞧,在這樣的朗讀情境里,孩子們真可謂走進了文本,走到了小興安嶺,好像看到了小松鼠在枝頭嬉戲的可愛調皮勁兒。有了這樣的觸感,孩子可能會有意、無意地調動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使語言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建立心理聯(lián)系,使語言在與鮮活表象的嫁接中獲得生命力。
在課堂中,為了豐富學生的內心視像,拉進與小興安嶺的時空距離,錢老師還刻意做了不少的鋪墊,比如播放小興安嶺雪景的錄像,比如移動出現(xiàn)小興安嶺樹木繁茂的圖片,這些都希望孩子在圖像的感知和音樂的渲染中,促進朗讀更能讀出聲,讀出味,讀出神。
二、疏密有致營造美的節(jié)奏
朱光潛老先生在《美學談》一書中指出,節(jié)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動靜相生,收放相間,張馳有度,曲直相映的和諧統(tǒng)一,便是節(jié)奏的理想境界,也是理想課堂的詩意追求。
讀《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我們便能感覺到這篇經(jīng)典美文在行文上的精巧和起伏。文章典型地采用“鳳頭、豬肚、豹尾”似的結構,開頭引入入勝,中間部分按季節(jié)的順序鋪展,結尾戛然而止。
錢老師教學這一課,仿佛呼應了文本的特色,也做得疏密有致,體現(xiàn)了簡約和豐滿的和諧統(tǒng)一。請看,走進課堂伊始,錢老師先用“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喚醒上節(jié)課初讀時存儲的表象,再用朗讀中心段(即最后一段)來感染作者的贊嘆,激起對小興安嶺美的神往。用時不多,絕不累贅,卻快速地將師生引到了小興安嶺的懷抱。
流連于小興安嶺的四季,教師摒棄了串講課文、面面俱到的做法,先是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根據(jù)需求學習“冬天”,感受動物的可愛和雪景的美。接著,以讀帶講地瀏覽小興安嶺中的其他寶物,最后的大手筆落到了小興安嶺占地面積最廣、品種最多、變化最大的“樹”上,并且濃墨鋪彩,毫不含糊。現(xiàn)場評課專家、省小語會副會長柯孔標老師稱,《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傳統(tǒng)課文他聽過多遍,但能夠以“樹”貫穿始終、統(tǒng)領教學的,還是首次。可見,錢老師的教學創(chuàng)意和其間流淌的教育智慧。
課的收尾也極具特色,讓人意想不到。錢老師請孩子們想象去小興安嶺,給媽媽打電話——這是變換情境活用課文語言的口語交際訓練,很有特色。最后安排請家長帶孩子去旅游的倡議,既是對小興安嶺景色的贊美,也是一次非常生活化的語文作業(yè)——學生回家需要用讀、用介紹打動父母,多一次自然而然的言語交際訓練,非常巧妙,值得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