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議思開始·聽諸向陽校長《長城和運河》
而對“蜒”這樣特殊的易錯字,建議可以用填空來強調,如:“蜒”這個字共有___畫,第四畫是___。
二、在讓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二段時,可問“為什么要讓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二段”?其實這背后大有講究,因為第一段是群山上的長城,用巨龍來比喻,比較雄壯;第二段是平原上的運河,是水,用絲綢來比喻,相對而言比較“柔軟”。這一問,事實上也就將朗讀技巧,比喻的貼切,都蘊含于其中了。
三、本課的核心知識能力目標可設定在兩個:依據格式仿寫,理解并運用貼切的比喻。比喻可以在朗讀時結合著講,仿寫應該放在第二課時完成,二者需要在仿寫中結合。
比喻的貼切可以在上面建議二的基礎上,討論可否將“巨龍”與“綢帶”二者互換,并在仿寫中進一步體現。
仿寫,則是注意詩歌的“重復”特點,以及題材(主題)與比喻的準確性。即:
1. 仿寫在這里事實上是續寫第三段,續寫時,開頭與結尾的四句詩是原封不動抄寫的。要跟學生講明,這是詩歌的重復,以加強一種韻律感,即一唱三嘆。
2. 在仿寫的題材上,要注意既不能用自然景觀,如三峽;也不能用國外的人類奇跡,如金字塔;還不能用現代的建筑,如明珠塔。但這些不應該建立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可以設置一個題目,讓學生在若干題材中選擇,學生的錯誤選擇,正好是探討的基礎。譬如,可出示“金字塔、九寨溝、莫高窟、樂山大佛、黃河壺口瀑布、東方明珠塔、故宮、美國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馬俑”等詞語,讓學生說說準備挑哪一個來續寫,在辨析之后,再開始續寫。續寫時,要提醒注意比喻的貼切。
3. 仿寫可以按照以下的格式來“填寫”: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譜寫了_______詩篇。
是誰創造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四、因為寶應正處于京杭大運河邊,所以,可布置一道特殊的課外作業: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查閱京杭大運河的相關資料(可在教室作資料展),利用星期天時間讓爸爸媽媽陪伴,與同學家庭結伴游玩運河。寫下“運河記”。
在教學框架上,大家達成以下共識:
一、預習環節一定要繼續加強,預習什么并如何預習,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明確,學生要能夠“動手做”,課堂內要能夠進行檢測反饋評估——尤其是要利用小組內的檢測評估流水線。
二、三年級及以上學生,預習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能在課堂上把這篇課文學得更好,而是要培養學生能夠獨力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與習慣,最終在五六年級達到一個人能完成全部學習目標。
三、每一個板塊,應該清楚緊扣哪一個知識點;落實的程度如何,要有一定的個體學生訓練量,及必要的檢測評估反饋。
四、個體學生的訓練量,仍然極容易甚至最容易在教學中被忽略。也就是說,我們教學框架中的右手欄,大家沒有真正認識到其意義所在。
還有一些關于教學的建議及技巧:
一、三人小組要形成常規性的學習小組,要建立小組的檢測評估流水線,可依據學生知識高下,分為a、b、c三人,最優秀的a居中,批閱較差的c,c批閱b,b批閱a。各自在完成任務后,自動地無聲地將練習本交到批的那位同學桌邊,自己靜靜打開書本,在自己完成并獲得應批閱的那位同學的練習本后,自動用規定的方式進行批閱。在此過程中,甚至不必要任何聲音——除需要討論的題目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