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精選5篇)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 篇1
課前播放《友誼地久天長》歌曲,聽過這首歌嗎,知道歌名嗎?
一、贊嘆聲中生“遺憾”
師: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賣木雕的——少年》,你們看,(課件出示:欣賞非洲木雕。)
學生邊看,邊發出贊嘆聲。
師:這就是非洲少年木雕的攤位圖片。你們用剛學過的四字成語來形容一下這些木雕嗎。
生高高舉起小手:(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栩栩如生、構思奇特)。
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我們學語文就要把它運用起來!
師:當你在攤位前看到這些的時候,你最想干什么。
生迫不及待答:買下來。
師:是的,作者也跟你們一樣,他也想買下來,可是——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二、咬文嚼字研“遺憾”
第一部分:體會少年的遺憾
學生讀句子,師問:現在會有一個什么詞語映入你的眼簾。
生答:遺憾。
師:你知道什么是遺憾。
生答:(惋惜、可惜、失落)
師:說對了 !我遺憾的是什么啊。
生答:我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為什么作者會這么想帶走木雕呢? (幾個學生舉起手來)
師:別急,請同學們仔細研讀課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體原因。(生認真讀課文。)
生答:朋友 “一定要” (叮囑)的兩件事:游覽大瀑布和買木雕。
師:一件已完成,飽了眼福。多么想完成第二件事。
生答: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樣,琳瑯滿目。
師:“琳瑯滿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嗎?“攤點里陳列的木雕——”怎么樣?
生答:很多,眼睛看也看不過來。
師:這個詞非常好,哪里的東西也是“琳瑯滿目”
生答:超市里的東西琳瑯滿目。
生答: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瑯滿目。……
師:還有其他想帶走木雕的原因嗎?
生:象墩構思新奇、栩栩如生。
師:聽你的讀,讀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好像活了一樣,非常生動!
師:好,就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讀。
師:還有嗎?
生:我很喜歡,愛不釋手。
師:哪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歡。
生:愛不釋手。
師:“釋”是放下的意思。整個詞是說——
生:喜歡得舍不得放下。
師:看著自己這么喜歡的象墩,肯定是贊不絕口了,我會怎么說呢?
生: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他帶回國!
生:這木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師:我們把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遺憾的原因歸納一下,請你先快速地瀏覽課文,用課文中出現過的合適的詞語,把這個原因說具體。
朋友( 叮囑 )我兩件事,讓我游覽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購買木雕工藝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虛傳 ),那里( 游人如織 ),景色十分( 壯觀 )。攤點里陳列的木雕( 琳瑯滿目 ),( 各式各樣 )。其中象墩( 構思新穎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愛不釋手 )。但是因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只得放棄購買的念頭,因此很( 遺憾 )。
第二部分:體會少年的遺憾
師:我們明白了“我”遺憾的原因,那賣木雕的少年又為什么遺憾呢?(出示句子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讓我們先來讀讀少年和“我”之間的第一次對話:
出示: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段對話,注意讀出語氣。(生讀)
師出示句子“買一個吧!” “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這兩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師:是的,這樣語氣就更加——用課文中的詞語就是——
生:誠懇。
師:誰來誠懇地說說,有點誠懇了,更加誠懇了。跟同桌說說看!
師:剛才我們讀少年的話時抓住了提示語——誠懇。讀對話時啊,就要用這種方法,關注提示語。
師:那這一句呢,讀出什么語氣——
生:猜測。
師:誰來猜測一下?
生讀。
師:猜測的話可以讀得稍微輕一些!再來試試!
生讀。
師:那這一句呢?
生馬上回答:語無倫次師:語無倫次是說話沒有條理。這句自己試著讀一讀!
同桌合作下!
師:誰是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其他同學讀作者的話。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讀。
師:那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呢?
生:因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師:可能為自己少做了一筆生意遺憾。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因為作者不能把木雕帶回國,少年因作者遺憾也跟著遺憾。
師:恩,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對中國人有這樣深的情意呢?中國和非洲之間曾經有過感人的故事,你們想看看嗎?
補充閱讀:中國援建坦贊鐵路(屏幕出示一段簡短的文字,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就是中國人這種無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動了非洲人。
三、細節之中品“感動”
師:愛的傳遞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報的呢?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晚風吹拂的夜晚,劃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
師:下來巡視。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發現——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我的。
師:為什么令你感動?
生:他在這里等我。
師:你等過人嗎,等待時什么感覺?
生:答。(都表現出等人不耐煩的樣子)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約的,可我和少年有約嗎?
生:沒有。
師:是啊,那里游人如織,也許1個小時過去了,也許2個小時過去了,也許5個小時過去了¨¨¨此時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著等著,這種情意怎一個“等”字了得。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讀一讀吧。
師:還有嗎?
生:他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
師:為什么感動?
生:他送給我木雕,不收錢的。
師:他是干什么的?他是賣木雕的,卻不要錢,他把中國人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看來真是情意無價。齊讀,可以做上動作。
生: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師:出示句子。為什么要做得和白天一模一樣的?
生:她看上的就是這個。
師:為了這個“一模一樣”,他可能做了哪些事情?
生:看著那個大的象墩,在家里很用心地刻。
師:是呀,刻的 時候可能手都磨破了,才刻得一模一樣。還可能¨¨¨
生: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木材。
師:這么辛苦,也在所不辭啊!
生讀整自然段話。
師: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語“沉甸甸”,找出課文還有哪些地方寫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既然只有拳頭大小的小象墩作者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詞?
生:兩國友誼沉甸甸。
生:愛心沉甸甸。
師:是呀,情意沉甸甸啊!
師: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晚風吹拂的夜晚,再次感受那動人的情景。
生配樂深情朗讀。(《友誼地久天長》音樂起)
師:我們知道非洲的瀑布很有名,木雕也很有名,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不知姓名的少年呢。因為他有一顆——
生:高尚的心。
生;美好的心靈!
生:淳樸的心!
四、升華拓展夸“少年”
師:回國后,作者把這位少年介紹給朋友聽,大家聽了,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人們會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夸。你可以從黑人少年的外貌、心靈、所賣的木雕等幾個方面去考慮。
生:同桌之前先說說,寫在《課堂作業本》中,注意用詞準確、句子通順。(《友誼地久天長》音樂起)
本次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
一、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要求語言文字訓練與閱讀教學并重,在導入時,我讓學生根據圖片說詞,還告訴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把它運用起來,落實了中年級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還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讀人物對話時,要關注提示語等。閱讀中在學生理解“我”為什么遺憾時,我出示一段話,利用填詞語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填,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邊填邊讀,反復朗讀感受,落實了積累四字詞組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課外資料引進的有效性
課堂上引進課外資料,資料的引進有利有弊,因此,要講究有效性。本篇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三、牽一發而動全身
古語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倘若字字詞詞俱到,平均有力,文本解讀只能囫圇吞棗,事與愿違。在教學中我沒有貪多求全,而是圍繞文本出現的重點“遺憾”和遺憾帶來的“感動”進行細讀,牽一發而動全句、動全段,甚至動全文以致學生走進深深的友誼中,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課堂上總會有不少令人遺憾的東西。每一次公開課都是一次磨練,一次成長。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 篇2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下面是《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
在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一、落實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單元導讀、課后“思考·練習”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或啟發學生自學的思路,為教師正確理解教材、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這節課的教學目的的設計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二、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積累性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詞句的積累是最常見的。《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詞語,像“名不虛傳、游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很多詞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語言材料。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它們從文中找出來,積累下來。適當開發資源也是一種積累。為了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間的友誼,除了布置學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資料外,我還制作一個短片來增進學生對這一事件的了解,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積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獨運,每一張幻燈片都是圖文并茂:“窮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纏身、食不果腹……”,學生在看圖感受的同時也豐富了詞匯的積累。
“積累最終的目的是運用。”我們并沒有止于積累,而是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運用。“誰能用上節課積累的識字詞語說說大瀑布和木雕給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們有過怎樣的交往?誰能簡單地說說你搜集的資料?”……都是在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
三、注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
1.滲透解詞方法。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學中,我老師重視詞語教學,注意滲透解詞方法。比如,教學“構思新奇”一詞,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愛不釋手”,讓學生懂得通過語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拓寬文本視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為什么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游覽的非洲國家是贊比亞(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位于贊比亞境內),中國曾經在20世紀60、70年代援助過非洲,給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生并不知道這一歷史背景,我能在課前請同學們搜集有關中國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資料,并告訴他們搜集和文章相關的資料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課文,強調這一方法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
3.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情感。例如,在體會“我” 的遺憾時,能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我”遺憾的句子。在品讀句子的同時,抓住“構思新奇”、“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等詞語,體會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歡卻不能帶走時的遺憾心情,為少年真誠的贈送木雕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4.教給發散思維方法,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么,想象從“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不同的維度進行想象,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
5.讀寫結合。“閱讀是為了更好的寫作。”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通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話夸夸這個黑人少年,讓讀寫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⒍特殊作業紙的設計。在作業紙中,我設計了拓展閱讀和小練筆的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非洲,進行更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將有限的課堂引向無限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去。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教師總是在缺憾中進步。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以下不足:
⒈在學生找不齊與“遺憾”相關的句子時,我沒能及時引導學生再讀文本,準確找到句子。
⒉板書的設計如果再體現一些詞語的積累就更有語文味了。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 篇3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并盡可能發掘來自學生、教師、社會的各種資源,擴展課程資源的范圍,并以教科書為依托進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本篇教學設計針對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一定的語言場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關注了三維目標的整合,使得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積累、運用,同時收集整理了大量背景信息,以期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落實“愛是相互”的主題。
[教學設想]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通過事情的敘述,勾勒出一個純樸而又美好的非洲少年形象,折射出愛是相互的主題,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課文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極盡能事反映了非洲木雕的美,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運用。文章中兩處少年和“我”的對話,也是反映全文主題的重點部分,需教師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中體會非洲少年的內心,感受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此外,三年級學生對于非洲了解甚少,它可以說是第一篇讓學生了解非洲的文章,因此在課前需讓學生了解有關背景,課時教師也要提供有關感性的資料才能讓學生加深對主題的感悟。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理解并積累“栩栩如生、琳瑯滿目 、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四字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繼而讓學生感受愛是相互的,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
[教學重難點]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
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關于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非洲木雕、中國在70年代援贊的圖片及《醫療隊員到坦贊》、《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
2、學生準備:搜集有關非洲地理位置、氣候物產、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讀〈〈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來了解課文的背景。
[課時安排]2課時
第 一 課 時
[課時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賣、售”2個生字。理解并積累“栩栩如生、琳瑯滿目 、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四字詞語,從而體會“我”的遺憾。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高120米,寬達1800米,在非洲贊比亞與津巴布韋的接壤處,瀑布落下時聲如雷鳴,所以,當地居民稱之為“莫西奧圖尼亞”,意思是說“雷霆翻滾的云霧”。
(課件投出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照片并播放瀑布的聲音)
2、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這里景色壯觀,游人如織。這里有許多出售木雕工藝品的人,下面讓我們來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板書課題)
3、教學“賣” 。揭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難讀處多讀幾次,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2、指名輪讀課文,并及時正音。
3、這事發生在誰與誰之間的事?(板書:中國游客 非洲少年)
文章講了我們倆的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 做紀念,但是 ,只好放棄。后來非洲少年 。
自由準備——指名說
三.緊扣“遺憾”研讀第一板塊1—6自然段
(一)出示第9自然段。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1、師:小朋友,這段話比較難讀,里面有個長句子,你能讀好它嗎?
用指名讀、齊讀方式將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2、師:發現了嗎?“遺憾”在這段里出現了幾次(兩次),一次是——少年遺憾,一次是——“我”遺憾。(板書: 遺憾 )
(二)學習第一塊1—6自然段:體會“我”為什么“遺憾”?
1、理解“遺憾”
(1)什么叫“遺憾” ?
(2)聯系學生平時生活說說:你有過遺憾的經歷嗎?師生互談遺憾的經歷。
2、體會“我”為什么會遺憾?
(直接從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為我不能帶走這件精美的工藝品)
3、請仔細讀讀課文的1—6自然段,拿出筆來找找劃劃,說說為什么我會那么遺憾,你從哪些詞句里看出來了(具體原因)。
4、交流原因: 因為木雕小象墩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令我愛不釋手。我為自己不能買下它而遺憾。
(1)理解“栩栩如生”
①指名讀這個詞
②師:聽你的讀,讀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了嗎?
③指讀這句話。
(2)理解“愛不釋手”:
①“釋”是放下的意思。整個詞是說——
②想象說話:看著自己這么喜歡的象墩,肯定是贊不絕口了,我會怎么說呢?
(3)理解“琳瑯滿目”
①課文還有哪句話也形容了這些木雕?——“木雕各式各樣,琳瑯滿目”
② “琳瑯滿目”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美好的東西非常多。
③(播放課件)欣賞琳瑯滿目的木雕,師簡介非洲木雕:
這就是木雕,木質的工藝品,來自非洲。木雕是非洲古老的藝術形式,因多數民族都沒有文字,所以許多古老的神話都是靠木雕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造型怪異,表情刻畫生動,又被稱為“非洲式照片”,各國人民都樂于收藏。
5、“闖關”填空,理解“我”遺憾的原因:
(1)出示“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等四字詞語,并讓學生朗讀。
(2)攤點里陳列的木雕( 琳瑯滿目),(各式各樣 )。其中象墩(構思新奇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愛不釋手 )。但是因為象墩(沉甸甸)的 ,我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只得放棄購買的念頭,因此很(遺憾)。
自由準備——指名說,師適時指導“沉甸甸”的“甸”字讀音。
6、過渡:那非洲少年為什么遺憾呢?讓我們下節課來學習。
四.書寫指導,作業鞏固
1、書寫“售” 、“賣”:
引導學生發現“出售”的意思與“賣”相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售”書寫時應注意的地方。 教師范寫——學生臨寫
2、抄寫文中四字詞組。
第 二 課 時
[課時目標]
1、會學其他12個生字。
2、繼續學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繼而讓學生感受愛是相互的,正因為中國人對非洲人的愛,所以讓非洲少年把我們當朋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課件播放琳瑯滿目的非洲木雕,師:你能用“這些木雕有……有……有……”來夸夸這琳瑯滿目的木雕嗎? 出示:(這些木雕有 ,有 ,有 ,真是琳瑯滿目。)
引導學生用上“栩栩如生、構思新奇、愛不釋手、各式各樣”等四字詞語來夸夸這些木雕。
2、就是這些琳瑯滿目的木雕,就是這栩栩如生的小象墩吸引了我,但是我又不能將其帶回國,所以我很——遺憾。但少年為什么遺憾呢?讓我們接著去學習課文。
二、緊扣“遺憾”研讀第二板塊7—15自然段:理解少年遺憾什么?
1、自由讀讀7—15自然段,用筆劃出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少年遺憾什么?
2、交流第一次對話部分
(1)自己的木雕不能賣出去。(板書:不能出售)
(2)師生對讀,讀出語氣。
(3)分角色表情朗讀。
(4)非洲少年僅僅是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所以遺憾嗎?還有別的答案嗎?
3、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連連擺手……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1)他把中國人當成是朋友,因為朋友的遺憾而遺憾。
(2)那天晚上,少年和“我”之間有一番怎樣感人的對話呢?
師生對讀:老師夸張地強調“你們是朋友”這句話。
(3)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①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少年為什么會說中國話?為什么要“送”木雕,而不是“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
②補充資料,解疑:
同學們,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師出示課件,打出相關圖片或網頁:①周總理訪問非洲。②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播放背景音樂《醫療隊員到坦贊》。③坦贊鐵路。)
周總理曾三次赴非,訪問非洲十國;中國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特別是幫助他們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
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贊兩國連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全長1860公里,全部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為了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工程浩大,技術復雜,條件惡劣,有60幾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③課前,同學們有收集到有關資料嗎,能交流一下嗎?
此時,如果你就是那個賣木雕的少年,心情會怎樣?
(4)你能通過自己的讀讓我們感受到非洲少年對中國游客的情誼嗎?去讀一讀。
通過朗讀,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情誼,他不希望“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
讀出兩處“我們是朋友”這個語句的理解。
(5)同學們,這一塊沉甸甸的木雕難道僅僅是一塊木雕嗎?它還是什么?
出示:這木雕還是 。
4、現在我和非洲少年還遺憾嗎?(板書:不)
三、情境朗讀,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一幅畫面:夜晚賓館外的小樹林邊,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誼地久天長》的音樂輕輕響起。
師:就在這樣一個晚風吹拂的夜晚,一個黑人少年送給我一個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著它,心中感慨萬千……請你帶著這樣的感受輕聲朗讀10-15自然段。學生隨著音樂輕聲朗讀。
2、師小結: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愿這美好的情景永駐我們心間。
四.書寫指導
1、學生自由地討論“辨、堆、馱”三個字的書寫。引導學生注意三個字的筆畫。2、自由書寫,并及時評價。
五.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賣 木雕的少年
朋友
中國游客 不遺憾 非洲少年
不能出 售
“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 篇4
課前播放《友誼地久天長》歌曲,聽過這首歌嗎,知道歌名嗎?
一、贊嘆聲中生“遺憾”
師: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賣木雕的——少年》,你們看,(課件出示:欣賞非洲木雕。)
學生邊看,邊發出贊嘆聲。
師:這就是非洲少年木雕的攤位圖片。你們用剛學過的四字成語來形容一下這些木雕嗎。
生高高舉起小手:(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栩栩如生、構思奇特)。
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我們學語文就要把它運用起來!
師:當你在攤位前看到這些的時候,你最想干什么。
生迫不及待答:買下來。
師:是的,作者也跟你們一樣,他也想買下來,可是——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二、咬文嚼字研“遺憾”
第一部分:體會少年的遺憾
學生讀句子,師問:現在會有一個什么詞語映入你的眼簾。
生答:遺憾。
師:你知道什么是遺憾。
生答:(惋惜、可惜、失落)
師:說對了 !我遺憾的是什么啊。
生答:我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為什么作者會這么想帶走木雕呢? (幾個學生舉起手來)
師:別急,請同學們仔細研讀課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體原因。(生認真讀課文。)
生答:朋友 “一定要” (叮囑)的兩件事:游覽大瀑布和買木雕。
師:一件已完成,飽了眼福。多么想完成第二件事。
生答: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樣,琳瑯滿目。
師:“琳瑯滿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嗎?“攤點里陳列的木雕——”怎么樣?
生答:很多,眼睛看也看不過來。
師:這個詞非常好,哪里的東西也是“琳瑯滿目”
生答:超市里的東西琳瑯滿目。
生答: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瑯滿目。……
師:還有其他想帶走木雕的原因嗎?
生:象墩構思新奇、栩栩如生。
師:聽你的讀,讀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好像活了一樣,非常生動!
師:好,就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讀。
師:還有嗎?
生:我很喜歡,愛不釋手。
師:哪個詞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歡。
生:愛不釋手。
師:“釋”是放下的意思。整個詞是說——
生:喜歡得舍不得放下。
師:看著自己這么喜歡的象墩,肯定是贊不絕口了,我會怎么說呢?
生: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他帶回國!
生:這木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師:我們把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遺憾的原因歸納一下,請你先快速地瀏覽課文,用課文中出現過的合適的詞語,把這個原因說具體。
朋友( 叮囑 )我兩件事,讓我游覽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購買木雕工藝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虛傳 ),那里( 游人如織 ),景色十分( 壯觀 )。攤點里陳列的木雕( 琳瑯滿目 ),( 各式各樣 )。其中象墩( 構思新穎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愛不釋手 )。但是因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只得放棄購買的念頭,因此很( 遺憾 )。
第二部分:體會少年的遺憾
師:我們明白了“我”遺憾的原因,那賣木雕的少年又為什么遺憾呢?(出示句子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讓我們先來讀讀少年和“我”之間的第一次對話:
出示: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段對話,注意讀出語氣。(生讀)
師出示句子“買一個吧!” “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這兩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師:是的,這樣語氣就更加——用課文中的詞語就是——
生:誠懇。
師:誰來誠懇地說說,有點誠懇了,更加誠懇了。跟同桌說說看!
師:剛才我們讀少年的話時抓住了提示語——誠懇。讀對話時啊,就要用這種方法,關注提示語。
師:那這一句呢,讀出什么語氣——
生:猜測。
師:誰來猜測一下?
生讀。
師:猜測的話可以讀得稍微輕一些!再來試試!
生讀。
師:那這一句呢?
生馬上回答:語無倫次師:語無倫次是說話沒有條理。這句自己試著讀一讀!
同桌合作下!
師:誰是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其他同學讀作者的話。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讀。
師:那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呢?
生:因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師:可能為自己少做了一筆生意遺憾。還有其他原因嗎?
生:因為作者不能把木雕帶回國,少年因作者遺憾也跟著遺憾。
師:恩,那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對中國人有這樣深的情意呢?中國和非洲之間曾經有過感人的故事,你們想看看嗎?
補充閱讀:中國援建坦贊鐵路(屏幕出示一段簡短的文字,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就是中國人這種無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動了非洲人。
三、細節之中品“感動”
師:愛的傳遞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報的呢?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晚風吹拂的夜晚,劃出最讓你感動的句子。
師:下來巡視。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發現——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我的。
師:為什么令你感動?
生:他在這里等我。
師:你等過人嗎,等待時什么感覺?
生:答。(都表現出等人不耐煩的樣子)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約的,可我和少年有約嗎?
生:沒有。
師:是啊,那里游人如織,也許1個小時過去了,也許2個小時過去了,也許5個小時過去了¨¨¨此時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著等著,這種情意怎一個“等”字了得。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讀一讀吧。
師:還有嗎?
生:他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
師:為什么感動?
生:他送給我木雕,不收錢的。
師:他是干什么的?他是賣木雕的,卻不要錢,他把中國人當成了自己的朋友,看來真是情意無價。齊讀,可以做上動作。
生: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師:出示句子。為什么要做得和白天一模一樣的?
生:她看上的就是這個。
師:為了這個“一模一樣”,他可能做了哪些事情?
生:看著那個大的象墩,在家里很用心地刻。
師:是呀,刻的 時候可能手都磨破了,才刻得一模一樣。還可能¨¨¨
生: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木材。
師:這么辛苦,也在所不辭啊!
生讀整自然段話。
師: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語“沉甸甸”,找出課文還有哪些地方寫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既然只有拳頭大小的小象墩作者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詞?
生:兩國友誼沉甸甸。
生:愛心沉甸甸。
師:是呀,情意沉甸甸啊!
師: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晚風吹拂的夜晚,再次感受那動人的情景。
生配樂深情朗讀。(《友誼地久天長》音樂起)
師:我們知道非洲的瀑布很有名,木雕也很有名,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不知姓名的少年呢。因為他有一顆——
生:高尚的心。
生;美好的心靈!
生:淳樸的心!
四、升華拓展夸“少年”
師:回國后,作者把這位少年介紹給朋友聽,大家聽了,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人們會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夸。你可以從黑人少年的外貌、心靈、所賣的木雕等幾個方面去考慮。
生:同桌之前先說說,寫在《課堂作業本》中,注意用詞準確、句子通順。(《友誼地久天長》音樂起)
本次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
一、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
二、課外資料引進的有效性
三、牽一發而動全身
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與反思 篇5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浙江省桐鄉市濮院小學 錢劍英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上周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后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獲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二、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后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四、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說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松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復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閱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閱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并不收我的錢,還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體認識文本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敏銳地搜索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并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蘊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后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里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四、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么夸他,你有什么心里話想對他說”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于無非就是說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致力于發現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后,我們又愿意不完美,我們期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和實現完美。這就是對課堂教學”不滿意“的態度。正視這種“不滿意”的態度,使我們不斷獲得改進教學的動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趨于完美。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參與廣泛、積極,有較好的達成度。
一、感悟積累,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蘊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了“栩栩如生”、“琳瑯滿目”、“愛不釋手”等詞語,學生能夠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讓學生通過抓“遺憾”,結合上下文、前后詞語,反復朗讀感受,并通過多媒體出示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蘊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復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愿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每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以讀促問,以問導讀,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在讀的訓練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完送木雕部分,配樂、分角色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深刻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滲透寫法,掌握技能
在現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等不足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少作文表達的技巧。小學生寫的作文,一般是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寫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這類文章的方法。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后,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于學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