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有多大 教學案例
數學教學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另外以往的數學課堂更多的是關注書本知識的學習,教材內容、師者知識有限,學生將要被動接受的就是這有限的教學內容。殊不知我們完全忽略了學生、社會、生活中蘊涵的廣闊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數學最為重要的價值莫過于“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和“思考”。
一億有多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本單元通過“稱一稱”“數一數”“排一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一億有大,并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片斷1:
通過剛才活動我們知道了1億粒米大約有2500000克重,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節省1粒米,那么全國一天下來大約能節省多少克大米。咳绻咳嗣刻斐400克大米,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大約合多少年呢?知道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片斷2:
師:如果我們每人每天浪費一張紙,我們全校同學一年會浪費多少張紙,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樹?毀掉多大面積的森林?一年呢?
通過課堂的適度延伸,能夠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簡約、扎實、開放,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保證。數學課堂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數學課堂是“接受”的,也是“發現”的;數學課堂是嚴謹的,也是靈動的;希望我們的數學將以更加人文、生動的面貌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