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七冊數學簡單的統計(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七冊第104-105頁例2,完成第105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二十一第1題。教學目標:1、了解數據整理的意義,知道如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學會把原始數據分段整理的方法,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表,會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2、根據現實情境的不同靈活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掌握統計的策略。3、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一、收集、整理數據,分段統計。1、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進行口算比賽,比一比在規定時間內誰能算得又對又快!(3分鐘)2、校對。老師報答案,同桌互批。以2分一道為準,計算出成績。3、學生按學號報成績,老師在表格中填分數。(電腦里直接用word文檔處理。)4、問:看著這張表格,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吳老師想知道我們班這次競賽總的情況到底怎樣,從上面的成績單上容易看出嗎?你有什么辦法讓老師一目了然就了解整個班級的情況?(繪制形象、具體的統計表)6、能給吳老師設計一張統計表嗎?怎么設計?分數欄具體怎么分?(學生分,老師在黑板上畫出表格,填好分數段。)分 數10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人 數 7、為了更清楚的了解我們班知識競賽的成績,我們可以從最高分或最低分開始,根據需要劃分分數段。那么每個分數段的人數用什么辦法可以統計得又快又好呢?(學生交流,用站起來的方法把統計結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內。)注意:若有錯誤,用人數想加的辦法驗算,如果總數錯了說明肯定錯,如果總數沒有錯,就用再站一遍的辦法復查一遍。8、人數已經統計好了,我們給這張統計表起個名字吧(板書:“四(2)班口算比賽成績統計表”);最后別忘了寫上制表時間。(“2004年11月”,將表格補充完整。)這樣一張完整的統計表就完成了。9、分析統計表:(1) 從這張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 這兩張統計表相比各有哪些優點?(表格一:能清楚地反映每個人的成績;表格二:能清楚地反映每個分數段的人數,便于了解總的情況。它們各有優勢。)10、小小設計師:(1)吳老師想將本次競賽成績設置成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你覺得可以怎樣分配獎項?(學生發言,交流,教師在設計好的統計表上板書。)(2)如果老師想將本次競賽成績設置成一等獎( )人,二等獎( )人左右,其余凡60分以上的都為三等獎。上述數據可以怎樣分類?將統計表填寫完整。小組內討論,將結果填在表格一內。(3)學生討論、交流,完成統計表。四( )班口算比賽獲獎情況統計表 2004年11月獲獎等獎一 等 獎二 等 獎三 等 獎 分 數 60以下人 數 11、比賽成績出來了,你想對同學們提出怎樣的建議?二、鞏固練習,提高分段的能力。1、小結: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分段統計法(板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要將原始數據進行分段統計的情況,前幾天吳老師到孫醫生那兒調查了我們班同學上學期的體重資料,請看大屏幕。(出示表格。)2、現在吳老師想了解班級總的情況,用什么方法統計?你覺得可以分為哪些段?把你的分段結果填寫在表格三內。四( )班同學體重情況統計表 年 月體重(千克) 人 數 3、全班交流答案。4、從這張表上你知道了什么?5、引申:課后同學們可以就我們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分段統計。四、全班總結今天有什么收獲?五、作業:練習二十一第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