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角的度量”介紹
一、教學內容1.直線、射線和角。
2.角的度量。
3.角的分類。
4.畫角。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
2.使學生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按指定度數畫角。
三、編排特點
1.注重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直觀過渡到抽象。
如線段、射線、直線的關系,角和射線的關系,各種角之間的關系等,注重概念之間的聯系。
另外,認識射線和直線,由射線引出角的定義,都是借助直觀過渡到抽象的,如手電筒的光線,探照燈等。
2.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
從一點畫射線、直線可以畫多少條,過兩點可以畫多少條直線,實際測量角,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用三角板拼角,用紙折角。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來發現一些數學規律,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四、具體編排
1.直線、射線和角。
(1)射線、直線的概念。
首先,通過試驗,借助手電的光線,直觀描述什么是射線和直線,直接用數學化的語言給出兩者的概念。接下來,讓學生討論線段、射線、直線的聯系和區別。
(2)角的概念。
借助射線的概念,結合探照燈的具體情景,給出“角”的數學化定義。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作角,然后再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以及角的表示法和讀法。
2.角的度量。
(1)角的度量。
首先,介紹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度)。教材由學生比較角的大小比較自然的引出角的度量, 通過出示了量角器的直觀圖和1度的直觀圖幫助學生認識量角器,并且形成1度的正確表象。接下來,小組討論如何測量角的度數。教材上兩個角的方向不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來測量。
(2)例1。
通過測量角度來比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驗證以前建立的結論。角的大小和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和角兩邊的長度無關。這在二年級上冊的練習中學生就已經有所體會了。
3.角的分類。
(1)例2。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兩把折扇的實物圖,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同時注意區別它們與直線、射線的關系。
(2)例3。
首先,用量化的角度來判斷,并說明直角、平角、周角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利用平角和周角來求出兩相交直線所成四個角的大小。與前面的練習相呼應。
4.畫角。
例4教學用量角器畫角。教學時,可以直接給出畫角的步驟,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
五、教學建議
1.恰當把握目標。
本套教材把角的認識分成三段編排,每段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同時前后也有連貫性,教學時,老師要把握好這一部分的教學要求。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適度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數學知識與生活有密切聯系,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原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線的概念就比較抽象,教學時很難借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數學中所說的“點”是沒有大小的,“線”是沒有粗細的,“面”是沒有厚薄的。因此,教學時必須注意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適時和適度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⒊ 加強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這些知識基礎,在加強操作活動的同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因此,課本上的許多結論如“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和射線”、“經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以及量角的步驟等都沒有出示文字說明,而是在練習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拼一拼”這樣的操作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并形成畫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同時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