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與平行》教學片斷及反思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加強動手操作,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突破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現就以《平移與平行》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片斷一:剛剛我們學習了平行線,接下來我們繼續深化認識平行線。現在我們來做個折紙游戲。請同學們在長方形紙上折兩條折痕,然后打開,說說根據這兩條折痕你發現了什么?
生折紙后匯報折紙情況。
生1:我折出來的兩條折痕交*在一起。
生2:我折出來的折痕沒有交*在一起,但折痕是斜的。
師:那折痕延長后會怎樣?
生2:延長后會相交。
師:還有不同的折法嗎?
生3:我折出來的折痕就是延長也不會交*在一起。
師:那么這兩條折痕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生3:這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師:下面我們就用紙再折出兩條互相平行的折痕。
生操作,匯報折法。
生4:我是豎著折。
生5:我是斜著折。
生6:我是橫著折。
師:那你們怎么判斷它們是一組平行線呢?請同學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放飛思維的翅膀,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生1:很簡單。只要看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是處處相等就可以了。
師:有道理,不過有時候眼睛是很難看準的。
生2:我用平移的方法,拿一枝鉛筆和其中一條折痕重合、平移,看是不是能平移到另一條折痕上。
師:這個方法很好,但要注意控制好方向。
生3:拿一根小棒,和折痕之間的距離一樣長,放在中間,平移這根小棒,這很容易看出折痕之間的距離是不是相等。
生4:用尺子量一量兩條折痕之間的長度,首尾中間各量數次,如果一樣長,說明它們是一組平行線。
生5:用三角尺和直尺配合,和剛才畫圖的方法一樣就可以判斷了。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來驗證折痕是否平行,真了不起,現在,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驗證一下。
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用手思考,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具體體現在:
一、強化動手實踐
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就要改變“耳聽口說”這樣簡單的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基于這一理念,在課一開始,我就通過“平移鉛筆”、“找平行線”、“畫平行線”的操作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內化平行與平移的關系和平行的特點。又通過本環節“折一折”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平臺,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鼓勵學生大膽求異
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的思維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成規”。在學生已學習了平行線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學生開始了激烈的討論,智慧之花也在迸發。出現了以下幾種解題策略:(1)用鉛筆平移的方法來判斷。(2)根據平行線的特點,借助小棒來判斷。(3)用尺子量兩條折痕間的長度。(4)用畫平行線的方法來判斷。同樣的一個問題,學生能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來解決,這不僅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解題技巧,而且還可以發揮兒童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