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與平行
【 課例題目 】 平移與平行【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第七冊第18——20頁
【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像能力,《平移與平行》就是屬于“空間與圖形”的學習領域,它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今后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何形體的基礎,教材中把一輛四輪車駛過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跡和一根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抽象到紙面上,意在從“平移”中認識“平行”,體會平行的含義,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平移的知識、認識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四年級小學生空間觀念尚不豐富,因此,對“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實質很難理解;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借助輔助工具進行作圖,這給作圖增加了不少難度。
【 教學背景分析 】
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通過“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巧妙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并且平行從它的誕生之初就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去親近它: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關窗戶的這個動作里就產生了平行!繼此,學生也能充分體驗平行線的本質特征:距離處處相等,當然不會相交。充分了解、尊重學生已有的數學現實(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并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通過眼睛看,動手擺、折、畫,認識平行的內涵,尋找畫平行線的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平行線。使學生積極動手,用手思考,在做中發現矛盾,在做中發現方法。不僅可以讓師生檢驗教學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自覺對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改變,從而感受到成長的喜悅。
理清思路、選擇教法、指導學法。本節課的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將課堂分為兩條縱線。第一條是教師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時采用以目標導學為主、啟發誘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運用教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逐層深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觀察、發現、探索、運用的過程。另一條線是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新知,用擺、想、說、議、畫的方法完成學習目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長方形紙一張,三角尺、直尺一副。
【 本課教學目標設計 】
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借助生活情境、實物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征。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位置關系;學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2、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系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線的實例。
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和會畫平行線。
教學難點是: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是實質;會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
【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
一、認識平行
1、初步感知,嘗試判斷
請同學們來看大屏幕(播放錄像):
邊看邊思考:關窗戶過程中,這扇窗戶在做什么運動?
得出答案:——平移。
窗戶一開始在這個位置,這是窗戶的一條邊;平移之后,這條邊到了這個位置。這兩條邊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