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與平行》說課材料
一、說教材《數學課程標準》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就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的第2課時《平移與平行》。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以及平移與旋轉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也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其他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在編寫上與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強了操作活動,學生是在具體的情景中和實際的操作中認識平行線,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的有趣的數學活動。但是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尚不豐富,本節課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借助輔助工具(三角板和直尺)進行作圖,因此在畫平行線上有一定難度。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和技能: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探究過程,認識平行線,學會借助工具畫平行線。
3、情感與態度: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樂于探究。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會用三角板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具、學具:三角板直尺方格紙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回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
學法: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通過實踐操作、交流從而感悟概念,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在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依據這一理念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讓學生在準備好的方格紙上畫出小魚向右平移5格的圖形,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平移”,又為學習新知“平行”做好準備,加強了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
二、操作活動、感知平行
通過讓學生用鉛筆在方格紙上做平移運動,記錄下運動前后的位置,使學生感知平行線,通過觀察知道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然后讓學生觀察“小魚”平移前后的圖形,找出平行線。在找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時,教師要點撥,斜線平移前后的兩條對應線之間的距離也處處相等,也是平行的。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具體的生活實例,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獲取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同時為突破難點“畫平行線”做好準備。
三、聯系生活、感悟平行
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拓展對平行線的認識。此環節體現了平行線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并讓學生感受到了平行線帶來的數學美。讓學生先在教室里找平行線,使學生真切的體驗到平行線就在我們身邊,看得見也摸得著,這正是新課程提出的“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過對五線譜、跑道等中平行線的認識,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又隱含著三條、五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