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理解。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做工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我們在前面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和筆算,這些知識在生活中都應用得相當廣泛。這節課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一)。
二、進行新課
1.準備題。
引導看例1情境圖。
小黑板出示:6臺鋪路機同時給公路鋪瀝青,每臺每天鋪150m,一天一共鋪多少米?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在作業本上,然后集體訂正。
2.教學例1。
教師引導學生將準備題變成例1。
6臺鋪路機同時給公路鋪瀝青,每臺每天鋪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務。這條公路長多少千米?
(1)讀題,分析理解題意。
(2)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強調計算要細心,結果注意單位換算。抽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并作指導。
(3)交流匯報,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解法:
①150×6×40
②150×40×6=900×40=6000×6=36000(m)=36000(m)36000m=36km36000m=36km
教師:用到第一種解法的同學,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先算6臺鋪路機每天鋪路多少米,再算6臺40天一共鋪路多少米,也就是這條公路的全長了。
教師:用到第二種解法的同學,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學生:先算每臺鋪路機40天可以鋪多少米,再算6臺鋪路機40天一共鋪多少米,也就是這條公路的全長。
教師:問題的單位是千米,計算結果我們還要注意什么?
學生:轉化單位。
3.小結。
教師: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再根據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最后根據這個思路完成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從圖中你知道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圖中的條件和問題以后,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可以怎樣解決?盡可能指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
如:205×4×28或205×28×4。
教師:同學們發現解決這個問題和解決例1的問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讓學生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相同的地方包括:都是做工問題中求工作總量的問題。解決時都要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和問題,都要確定解決問題的總體思路;不同的地方有:這道題計算的數要大一些,因此最好用筆算。
三、課堂小結
教師:這節課學習的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四、課堂作業
1.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練習十六第2題。
指導學生思考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引導學生討論:題目中的“一共有18輛車?一個月(30天)能運多少噸礦石?”是否有用,為什么,再具體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解決問題(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85頁上的例2及課堂活動,練習十六第3~7題。
教學目標
1.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生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理解。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行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價值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