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找規律(精選6篇)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p48-49
教學目標:
1、認識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系的規律,以及類似現象的規律;
2、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時,在兩端相同的情況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個;在兩端不同的情況下,兩種物體一樣多。”
3、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觀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規律并能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并發現規律。
教學用具:自制課件,各種磁片。
教學過程:
課前游戲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 這個游戲的名字叫“跟我學”。老師做完一組動作,你們跟著學做好嗎?
老師馬上示范了第一個動作:拍一下手,跺一次腳,重復做了三次。
能跟我做嗎?生學。
老師接著示范第二個動作:拍一下左肩,拍一下右肩,拍兩下手,重復做了三次。生學。
小朋友們都學得這么快,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規律。(像這樣每個動作之間是有聯系,重復出現的現象我們就說是有規律的。)
我們的小朋友真是聰明,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老師的動作都是有規律的。
一、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看,這里有一些磁片,你能把他們排成有規律的一行嗎?(4個和3個)提問不同擺法。
abbabba
bababab
這2行的規律一樣嗎?各是怎樣的呢?
bababab按照這種規律接下來會擺什么?
誰能按照babababa這種規律也來擺一擺。(提供每種4個磁片)cdcdcdcd
如果用0和1兩個數字也能寫成這樣的一行嗎?01010101
這3行有什么共同規律?
揭示:我們把這樣一個隔一個排列的,叫做一一間隔排列。板書: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
這一行的兩種物體能說一一間隔排列嗎?(abbabba)為什么?
2、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兔樂園去看看吧!
3、看看圖上有什么?
誰和誰一一間隔排列?
(板書:兔子和蘑菇,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
4、數一數每種物體各有多少個? (板書:數字)
5、看了這些數字,你肯定有話要說吧!(板書:個數不等)
6、回看前面擺的一一間隔排列的3行,數數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么關系?(板書:個數相等)
7、為什么同樣是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有的個數相等,有的個數不等,什么情況下個數會不等呢?
小組討論并交流。
追問:在個數不等時是誰比誰多?多幾個?
8、剛才我們聽了幾個小組的想法,發現他們都認為“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在兩端相同的情況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個”,也就是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少1個。)
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在小兔子樂園里找到了這樣的規律啊!
板書課題:找規律
9、我們再來看看這一一間隔排列的3組,(前面出示的)符合小兔樂園里發現的規律嗎?為什么?數數看,在兩端不同的情況下,兩種物體的個數是怎么樣的?
要讓此圖形排列符合我們發現的規律該怎么辦呢?
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使兩端怎么樣就可以了?(板書:兩端相同)
abbabba這一組的兩端是相同的,兩端的a是比b多一個嗎?為什么?
10、所以只有是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在兩端相同的情況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個;在兩端不同的情況下,兩種物體個數相等。
11、是不是只要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它們的數量就一定有這樣的規律呢?
二、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完成書上試一試;
小組或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展示。
小結規律。同桌互說。
三、聯系實際,尋找規律
1、談話:知道嗎?如果把剛才用來驗證的圓片等換作一些漂亮的東西,那你們可就能美化生活了。
出示圖片,老師邊介紹邊帶學生逐個欣賞黃色和黑色方塊連起來的手鏈、紅白相間的燭臺、一一間隔排列的圓柏和棕樹。
2、你也能就在我們身邊找到有這種現象的嗎?
3、提供圖片,學生自己欣賞體會校外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
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談話: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圖)
請生口答并說明想法。
2、看來同學們掌握得都不錯, 下面這幾個問題你能解決嗎?
(1)5個8相加,要幾個加號?
(出示一根粉筆。)
(2)把這根粉筆折成兩段,要折幾次?三段呢?
(3)如果折五次,你覺得能折成幾段?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決方法。
(4)下面我們來個智力搶答,知道就說,不用舉手。
①一根木料鋸成3段,要鋸幾次?
②一根木料鋸了6次,鋸成幾段?
③一條河的一邊栽了8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要栽桃樹多少棵?
④圓形池塘一周栽了8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要栽桃樹多少棵?
a、是7棵還是8棵呢?請你想一種方法證明你的答案是正確的。(開始討論。組織交流)
b、為什么不少一個呢?
c、像這樣圍成一圈的,和兩端不一樣的情況是相同的,兩種物體的個數怎樣?(一樣多)
五、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看來,這節課大家的收獲不少嗎!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聽《找規律》一課有感
邵老師的《找規律》整堂課給人的感覺是順暢,一氣呵成,沒有半點拖泥帶水,從課前游戲,情景創設到探索規律、驗證規律、發現規律、運用規律、延伸規律環環相扣,教學層次清晰但又不留痕跡。老師的教學語言簡潔,睿智,教學目標明確。
導入:老師帶領學生做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接著讓學生上黑板模仿老師的樣子擺一擺,又一次激活學生的思維,體會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規律也是不同的,進而導入新課。探索規律:老師給予學生的時間是充裕的,在媒體出示小兔樂園圖后,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交流發現手帕、夾子,小兔、蘑菇,樹樁、籬笆之間規律,老師加以適當引導,總結規律。讓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驗證、尋找、運用規律:練習的設計老師從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事物去發掘,手鏈、燭臺上的蠟燭、花壇中的樹木、加法算式中加號和數字,粉筆等等,看似信手拈來,而學生卻倍感親切,興趣倍增。從中也不難發現老師教學設計的精心與獨到。
找規律一課的教學反思
一節課的教與學,在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不知不覺就匆匆過去了。靜下心來,認真總結,不斷反思,感受頗多。
1、重點突出學生的探索經歷。《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游戲出發,引出概念、初探規律,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在例題的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數一數、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主動探索規律。在“試一試”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手自由擺小棒和圓片,結果花樣百出,但發現的規律是必然的,由此也驗證了規律的普遍性。在驗證“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出兩端不同,兩種物體個數關系規律”時,讓學生體會可以添上一個或拿掉一個都能變成小兔樂園的規律,這樣兩端物體不同個數相同。總之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了困惑,享受了成功,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感悟了數學的價值。
2、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節課充分體現了現實生活是數學源泉的這一教學理念。課堂上不僅呈現了例題中的童話場景、“想想做做”中的現實場景,還呈現了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際的生活場景。如:手掌、斑馬線、紅白相間的燭臺、黑黃相間的手鏈、一一間隔的門、窗、公園盆景的擺放、公園建筑、學校花壇等等。通過這些生活情景和現象的再現,學生倍感親切,樂意探索數學規律,同時也能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使學到的知識更加牢固有用,真正體驗到了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3、增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情感以及學習數學的態度。”
本節課采取了生活導入的方法。如:“跟我學的游戲”揭示生活中處處有規律;用磁片排一排、擺一擺揭示“一一間隔排列”的概念以及初步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時,再現了許多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際的生活場景。
當然,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的“放”,不夠徹底,教師還有點兒不放心,應讓眾多的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規律,只要意思說對了就行。看來還要培養學生“說”數學的本領。在實際應用規律時盡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夠,回答問題涉及學生的面不夠廣。
課前思考:
本節課邵老師在教研活動上已經上過,我們在課堂上可以充分的借鑒。
(1)運用游戲、擺畫片導入揭示擺放的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只有找到規律,按照規律才能做得又快有對。
(2)新授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樂園圖,觀察手帕、夾子;小兔、蘑菇;樹樁、蘑菇排列規律以及數量之間的關系,從中發現:兩件物體一個隔一個排列,兩端物體相同,兩端的物體個數比中間隔著的物體多一個。再通過試一試進行鞏固。
(3)練習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僅說出問題的答案而且,還要說出思考過程。
教后反思:
這節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十分活躍,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想,這應該是我在課堂教學時,始終牢牢的抓住讓學生在找規律的游戲中感受數學學習的魅力。我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游戲活動開始,讓學生從尋找手指數和空擋數簡單的游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接下來在認識美國國旗的游戲中,解決了“什么是間隔排列?”“是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分解了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創設了尋找和小兔子一起玩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看課文提供的掛圖時,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要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掛圖的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系的探究過程后,組織學生創造類似的規律。課本上安排的是擺小棒和小圓片,因為這學期學生沒有這樣的學具,我索性安排學生根據規律自由創造。從而讓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
課后反思:
運用同樣的教案,提問相同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如此不同,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學生中竟每哦于人能夠發現圖中的一些規律,啟發三四遍才算像擠牙膏似的說出零散的不成句的規律。可悲!
在練習中,面對課堂上出現的一副副畫面也只有少數學生表現得比較活躍,而多數同學顯得比較漠然,真讓人著急!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2
一、教學內容教材分兩段:例1教學簡單圖形沿一個方向平移后覆蓋次數的規律;例2教學簡單圖形沿兩個方向平移后覆蓋次數的規律。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1.有層次地安排探索規律的內容。例1主要探索簡單圖形沿一個方向進行平移后覆蓋次數的規律。教材分三個小問題安排:第(1)個問題,為學生呈現一排10個方格,分別有1至10這十個數,每次移動兩個方格拼成的長方形,框出2個數,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第(2)個問題,讓學生用三個方格拼成的長方形,每次框出3個數,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里,引導學生通過平移體會規律。第(3)個問題,探索每次框出4個數和更多個數,一共可以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平移的次數和每次框出幾個數有什么關系,得到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么關系。在“試一試”里,表中的數增加到了15,讓學生用發現的規律直接說出答案。例2探索簡單圖形沿兩個方向進行平移后覆蓋次數的規律。例題讓學生用2×2的正方形依次覆蓋8×6的長方形。先引導學生運用例1的學習經驗自主嘗試,再給出一些問題提示學生思考,從而發現規律。在“試一試”里,則引導學生用3×2的長方形來覆蓋,嘗試發現規律。2.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找規律重在引導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形成對規律的自主認識和體驗。教學例1時,對第(1)個問題,應為學生提供獨立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思考問題。有的學生會按順序進行計算;有的學生會進行實際的平移,發現結果。要讓學生在交流中共享不同的方法。第(2)個問題,應引導學生通過平移找到答案。第(3)個問題,可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嘗試得出結果;也允許學生進行平移操作,發現結果。在學生直觀操作形成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小組里交流其中的規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按照表格,依次講述其中的規律。如,數表里有10個數,減每次框幾個數等于平移次數,平移次數加1得到幾個不同的和。等等。例2的規律要考慮到兩種平移方向,因此探索規律有一定難度。在呈現問題后,同樣要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平移操作,發現結果。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交流平移的具體過程。這是學生發現規律的依據。為了減少學生探索的難度,教材給出了思考的問題,減緩了學生探索規律的坡度。第(1)個問題關鍵要讓學生明確: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從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從左到右想7列;第(2)個問題要擴展到每一行都有7種貼法,每一列都有5種貼法;第(3)個問題要解決一共有多少種貼法以及計算方法。有了前兩個問題的基礎,學生容易想到用7×5=35,即一共有的貼法等于沿著長的貼法和沿著寬的貼法的乘積。“試一試”中用來平移的圖形更現實,是“凸”字形,但可以看作長方形。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3
【教學目標】
⒈ 使學生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的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這種關系和其中簡單規律,并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
⒉ 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觀點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⒊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內在規律與聯系,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信心。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51頁:
⒈ 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簡單規律。
⒉ 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課時劃分】
共計4課時
書本第48頁例題、想想做做 1課時
書本第50頁例題,想想做做 1課時
單元測試練習 2課時
第一課時 找規律(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48頁例題、“試一試”、“想一想”、第49頁“想想做做”。
【教學要求】
⒈ 讓讓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的簡單規律。
⒉ 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發生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3、在探索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⒈ 通過自主研究、與人合作感受數學與生活之密切聯系。
⒉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以前,我拉曾經學過哪此找規律的問題?
指名回答,指出:這節課我們來繼續探討有關找規律的問題。
二、教學新課
⒈引導觀察、了解圖意。
出示課本第48頁教學情境圖,讓學生認真觀察,指名說說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問題
提出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再觀察圖中相關內容,并根據自己的觀察思考問題。
⒊全班交流,發現規律
指名匯報結果。師將問題排列:
小兔子曬了9塊手帕,用了10個夾子。
有7個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塊籬笆,13根木樁。
提出:你了現了什么規律,先讓學生能過比較,獨立解決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想法。組織全班交流。
⒋教學試一試:
引導學生完成書本試一試。
先讓學生理解操作的步驟和方法,讓學生操作,并思考問題中提問題的問題。組織全班交流。
⒌想一想,
你還能找出哪些有這樣規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
學生獨立發現,小組交流,最后組織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找規律(二)
【教學內容】書第50頁例題,試一試,第51頁“想想做做”第1、2題。
【教學要求】
⒈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
⒉ 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初步發現的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執情,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提高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上節課,我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指名口答后,教師指出,這節課我拉將學習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相關的問題。
二、探索新知
⒈教學例題
⑴出示例題,創設情境
出示例題圖:一條林陰道從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樹,相鄰的兩根樹相隔3米,林陰道前有5只兔子排隊做操,相鄰的兩只兔子相隔2米。
林陰道一共多少長?
兔子的隊伍共多長?
⑵自主探究
讓學生觀察實際情景,聯系情境圖中提供的信息,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運用有關規律解決問題,并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時重點引導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兔子做操的隊伍可以看作多少2米?
木陰道可以看作多少個3米?
交流時鼓勵學生發現相關規律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方法的合理性和學習數學的價值。
⒉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引導交流討論。
三、想想做做
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再交流討論。
第1題重點討論:兩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樣嗎?
第2題重點提示:長80米的跑道一邊,邊長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業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4
教學內容:50、51
教學目標:
1、利用具體的情境,進一步理解間隔排列的規律,并探索相應的解決方法
2、在探索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
教學重點:用計算的方法解決這類規律
教學準備:光盤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昨天的課上我們認識了“找規律”,誰來說說具體的是怎樣的規律?
排成一線和圍成一圈的,有什么不同?
二、以生為例,認識規律:
1、請一列學生起立,估計一下,第一個同學和第二個同學之間大約相隔多少?
那這列同學一共有多長?
隨學生回答,板書:6個同學 5米
問:為什么會只有5米的呢?
(可能一:數一數。
可能二:以最后一生為例,每個學生前面都有一個間隔,但最前一個同學前面沒有間隔,所以少了1,只有5米……)
2、畫一畫:為了說得更清楚,我們可以把每位學生想成是一個點,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間隔想成是段:•——•——•——•——•——•
在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前面的“• ”都和“——”對應,但最后的一個“• ”沒有“——”對應,所以“——”就少了一個
3、比一比:
昨天的找規律是兩樣物體的間隔,今天的卻只有1個物體,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4、如果還是像這樣地排,要排成的隊伍是10米,需要幾個同學?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需要11個同學。把同學看成點,點比段多1)
5、是不是同學數都會比間隔數多1呢?我們知道,這教室的寬是6米,也每隔1米站1個,但兩邊靠墻不要站(老師舉例,自己站在墻一米外)。想一想,象這樣的排列的,需要幾個同學?為什么?
(需要5個。)
畫出該情況的示意圖:——•——•——•——•——•——
6、比較兩張圖,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與相同的地方?
(只要是排在外面的,不管是點還是段,都會多1……)
指出: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考慮清楚具體的情況
三、學習例題:
1、看圖,讀信息。
分別算一算:(1)林蔭道長多少米?
(2)兔子做操的隊伍長多少米?
互相說說你是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2、試一試
(1)如果有10只兔子像這樣排成一排做操,兔子的隊伍長多少米?
(2)從林蔭道的一端到另一端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第2題容易出錯,要多花點時間交流。)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一條走廊長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
重點比較:走廊的兩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樣嗎?
學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2、林莊小學準備在長80米的跑道一邊和邊長20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植樹
讀題后,猜想:邊長20米即周長80米,一個一線的80米,一個是一圈的80米,同樣的80米,同樣的間隔,最后植樹的棵數一樣多嗎?
討論一個植樹方案,說說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在數學方面,其中哪個信息是最重要的?
討論合適的間距。(比如:1米太擠了。3米的話,計算有余數,不方便。可以選擇2米、4米、5米都比較的合適。)
分組選擇某一間隔,算一算兩種形狀各需要種多少棵樹?
交流:比如說間隔2米
(1)80÷2=40(棵),40+1=41(棵)
(2)20÷2=10(棵),11×4-4=40(棵)
通過畫圖,理解為什么要“-4”?
比較兩種結果,一樣嗎?你發現了什么?
五、課堂作業:補充習題
課前思考:
本課的例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解決問題.著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7棵樹只算6個3米?為什么5只兔子只算4個2米?將學生的認識統一到對規律的體驗上來.
在試一試的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用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重在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充分考慮做操和擺放花盆的實際情況。
練習中,除了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外還需充分考慮不同的情況,解決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本課重在讓學生通過昨天學習的新的規律來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但從作業中發現學生的問題比我想像中的要大,正確率不高。許多學生還是不能活學活用新學得規律,弄不清什么是中間的東西,什么是兩邊的東西。因此,和周老師、邵老師商量后,打算下星期再加一節練習課,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內容。
教后反思:
結合具體的圖,讓學生在填空中復習鞏固間隔排列中兩種物體數量間的關系。然后借助直觀的教學光盤,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分析樹與間隔、小兔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掌握初步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科書上的開放題我覺得太開放了,學生對樹的種類并不關心,也并不懂這方面的知識,這些問題也與學生的生活關系不大。我在教學時,索性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計算需要多少棵數等問題了。
由于時間較緊迫,學生的研究方案不夠全面,個別小組沒有完成,下節課用點時間重點討論。
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利用第一課時所學的內容,解決間隔排列的物體的一些實際問題,和邵老師有相同的感覺,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對于這類問題的解決似乎比較熟練,但是離開了具體的情景,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似乎一落千丈,學生在考慮問題時也不夠全面和具體.例如:植樹的問題:兩端都種樹,一端種,一端不種;兩端都不種.學生在審題和解答時都比較馬虎和迷糊.
書本上練習植樹問題,開放的程度也太高了,學生考慮問題根本沒有那么全面,既要考慮種樹的種類,又要考慮間隔多少米適當,還要考慮兩端怎么種的問題等等.尤其是在正方形的邊上種樹,似乎超出了一般同學的能力范圍,總之本單元的內容看似不多只有兩個課時,但學生掌握的程度是不容樂觀的.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5
五年級數學課程教案
周 次
8
課次
4
授課課題
找規律
教 學
基本內容
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59頁- 60頁。
教學目的
和要求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3、使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及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難點: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確定用除法解決這一問題的優越性。
教學方法
及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法指導
畫圖、列舉、計算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1、談話:同學們,生活的這所城市非常美。老師拍攝了這樣一組畫面:(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 這是盆花、彩燈、彩旗。 美嗎?提問:請同學們從左到右,觀察這些物品是怎么擺放的,(停頓2秒)把你觀察到的和同桌說一說。2、提問:(屏幕出示:盆花) 從左邊起,盆花是怎么擺放的?讓學生自由地說一說,主要包括1盆藍花、1盆紅花;第1、3、5、7盆花是藍花;第2、4、6、8盆花是紅花。如果學生沒有說到的,教師加以引導。3、提問:剛才,同學們發現這些盆花是按1盆藍花、1盆紅花的順序,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如果要分組的話,你認為:怎么分呢?4、研究每組里的兩盆花是怎么擺放的?(引導學生說出:從左邊起,每兩盆花為一組,每組的第1盆花是藍色的,第2盆花是紅色的。)5、揭示課題從左邊起,每兩盆花為一組,每組的第1盆花是藍色的,第2盆花是紅色的,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盆花擺放的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6、研究彩燈的規律(引導學生說出:從左邊起,每3盞燈為一組,每組的第1盞燈是紅色的,第2盞燈是紫色的,第3盞燈是綠色的。師:照這樣掛下去,第4組的第1盞燈是什么顏色? 第10組的第3盞燈是?7、研究彩旗的規律(屏幕出示)彩旗呢? 引導學生說出:從左邊起,每4面彩旗為一組,每組的第1、2面彩旗是紅色的,第3、4面彩旗是黃色的。提問:2面彩旗為一組,行嗎?8、找規律練習(1)abcdabcdabcdabcdabcdabcd……(2)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3)△□○△○□○△□ 二、自主探究,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1、研究盆花。談話:運用剛才找出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屏幕出示:盆花)現在圖中有幾盆花?(8盆)第9盆花是什么顏色?動筆畫出它的顏色?(師巡視找一個用藍色畫的)提問:第10盆花是什么顏色呢?生齊說照這樣的規律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屏幕出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決呢?我建議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前后4人一小組交流并把交流的方法寫在白紙上。2.全班交流。下面,我們大組匯報一下。(1)畫圖:○○○○○○○○○○○○○○○ (○表示藍花,○表示紅花)小結:這一小組是用畫圖的方法知道了第15盆花是藍色的。(板書:畫圖)(2)列舉:左起第1、3、5盆花…都是藍花,第2、4、6盆…都是紅花。所以第15盆是藍花。提問:我們再來看一看這一組同學的做法,請你說一說? 小結:他們是用列舉的方法也知道了第15盆花是藍色的。(板書:列舉)提問: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方法嗎?(3)計算:提問:你是怎么想的?(解釋這個算式中的15、2、7、1各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從第1盆花到第15盆花一共有15盆花,為什么要除以2?2表示每2盆花為一組, (生說師借助前面學生的圖圈出下圖) 1個圈為1組,這里有7個圈表示有7組。所以7后面的單位是“組”。余下的“1”指的是哪一盆?(第15盆)這一盆是第幾組的第幾盆?現在老師將第8組畫完整。生說:師將第幾組用虛線畫完) 學生說,教師借助前面學生的圖畫圈。提問:(教師手指著這個算式中的余數1問學生)余下的這1盆花的顏色與每組中第幾盆花顏色相同? 提問:所以,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的。小結:這一小組是通過計算的方法知道了第15盆花是藍色的。(板書:計算)3.比較反思:剛才,我們通過畫圖、列舉、計算這三種方法,知道了第15盆花是藍色的。 對于這三種方法你有什么想法?三、獨立嘗試,逐步優化解題方法。1、出示“試一試”第1題,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5分鐘)
談話:請同學們用自已喜歡的方法獨立地做這樣一道題:寫好后,同桌相互說一說(屏幕出示彩燈)照這樣懸掛下去,從左邊起第17盞彩燈是什么顏色呢?第18盞彩燈呢?(1)展示學生不同的想法。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解題方法的理解。(10分鐘)1、師:請看這樣一道題。做做看(1)小紅正在按綠、黃、藍、紅的順序穿一串珠。你能算出第18顆珠是什么顏色?第24顆呢? (2)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的解答情況。(3)集體校對。指名說說解法。(4)小結:看來,我們在做這類規律題,首先要找準什么?根據什么確定顏色?2、按照規律在括號里畫出每組的第32個圖形。(1)△○□△○□△○□……( ○ )…… (2)○○○□○○○□……( □ )…… (3)△△△○○△△△○○……( △ )……重點提問第(2)題讓學生說一說怎么想的?3、師: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規律與我們今天所學的規律相似?五、課堂小結: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收獲嗎? 有哪些收獲呢?
板書
設計找規律畫圖 列舉 計算 15÷2=7(組)……1(盆) 藍色 17÷3=5(組)……2(盞) 紫色
18÷3=6(組) 綠色
執行
情況
與教學反思
五年級數學課程教案
周 次
8
課次
5
授課課題
找規律
教 學基本內容
p61頁例2、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第2~4題。
教學目的
和要求1、使學生經歷具體情境,能正確計算按周期規律排列的某種物體或圖形共有多少個?2、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計算解決問題的最優化策略。3、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及難點
引導學生采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及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法指導
計算 優化策略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復習引入。1、找規律填空。(1)○○△○○△○○△……,第19個圖形是( );第24個圖形是( )。(2)□△○□△○□△○……,第20個圖形是( );第30個圖形是( )。指名回答,先說說規律,再列式計算。分別匯報結果。2、用計數器計算1÷7=0.142857142857……,它是有規律地排列著,小數部分第18位是( ),第28位是( )。3、引入新課。我們學習了用不同的策略找出物體排列的規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找規律。二、新授。1、教學例2(1)出示掛圖。問:從圖中可以看出兔子是怎樣排列的?第18只兔子是灰兔還是白兔?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小組討論,照這樣排列,18只兔子中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討論后匯報結果。(2)問:18只兔子排成了幾組?每組中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6組中一共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學生分別列式計算,說出每步的實際意義。(3)小結:說說是怎樣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灰兔,多少只白兔的?2、教學試一試。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想法。(2)師:余下的2只是怎樣排列的?20只里共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學生列式計算。3、教學練一練。 (1)指導完成第一題。問:棋子按什么規律擺放的?幾枚一組?最后2枚是什么顏色?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后交流。(2)指導完成第二題。問:瓷磚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學生獨立完成,列式計算匯報結果。三、鞏固練習。1、完成練習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組里交流,匯報解題思路。2、指導完成第3題。討論:幾天為一組?4月有幾組?還余幾天?每組中上幾天課?余的2天是哪兩天?3、指導完成第4題。四、課堂總結。通過“找規律”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執行
情況
與教學反思
第五單元:找規律 篇6
課題:找規律
學習內容: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第59~60頁例1,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第1題。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么物體或圖形。
2.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習重難點:在探索和發現規律過程中,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學習過程:
一、獨立嘗試
1.復習
你們知道每一周有多少天嗎?生活中像這樣的規律無處不在,想一想,像這樣有規律的現象還有哪些?
2.預習
(1)○□○□○□……第9個是( ),第28個是( )。
(2)△○○△○○△○○……第16個是( ),第25個是( )。
3.質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盆花是按什么規律擺放的?
(2)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
2.全班交流解惑,教師點撥引導。
(1)討論例1
用什么策略知道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小組討論,全班展示。
(2)比較: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想到了許多的策略,可以想想,畫畫,也可以數數,算算。比較這幾種策略,你比較喜歡什么策略?為什么?
(3)在計算時,算式中的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全班交流。
3.討論“試一試”第1、2題。
(1)彩燈、彩旗各是按什么規律懸掛的?
(2)交流不同的方法。
(3)你認為選用哪種方法比較簡便實用?全班交流。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第1、2、3題。
2.完成練習十第1題
四、回顧反思
我的收獲是:
我的疑問是:
五、課后作業
1.△○□□△○□□△○□□……照此排列的規律,第46個圖形是什么?
2、國慶節商店門口掛了一排彩色燈泡,按“二紅、四藍、三黃”排列,第45只燈泡是什么顏色?第82只燈泡是什么顏色?第105只呢?
學校 班級 姓名
課題:找規律
學習內容: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第61~62頁例2,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第2~4題。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發現簡單周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提供的總數,計算出按周期規律排列的某類物體或圖形共有多少個。
2.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通過不同的途徑采用不同的方法尋找不同的答案。
3.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認識到規律來源于生活,培養運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去揭示,更用應用于實際生活,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學習重難點:能根據提供的總數,計算出按周期規律排列的某類物體或圖形共有多少個,并能正確處理有余數的情況。
學習過程:
一、獨立嘗試
1.復習
上一節課,你在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已經學會了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2.預習
(1)會議桌上按2盆菊花,1盆月季花的順序擺放鮮花,一共要放24盆,這其中有( )盆菊花。
(2)△△△○□△△△○□△△△○□……,在前32個圖形中,一共有( )個△。
3.質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學例2。
(1)兔子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
(2)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也就是把每幾只兔看作一組?18只兔可以分為幾組?每組中有幾只灰兔?幾只白兔?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
2.全班交流解惑,教師點撥引導。
(1)討論例2
說出你是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以及解題步驟?
(2)比較各種解法,進行優化。
你認為用哪種方法比較好?
3.討論“試一試”。
(1)第一步計算余下的“2”表示的是什么?
(2)如果一共40只兔子,你會計算出灰兔、白兔各有多少只嗎?
(3)在小組中說出完整的解題過程。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習十第2、4題
2.完成練習十第3題
除法計算時余下的2天是星期幾?
四、回顧反思
我的收獲是:
我的疑問是:
五、課后作業
1.完成練一練第1、2題。
2.XX年3月1日是星期一,你能求出三月份休息了多少天嗎?上了多少天課嗎?
學校 班級 姓名
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學習內容: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第63~64頁例1、例2和相應的“練一練”,練習十一第1~3題。
學習目標:
1.用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能通過不遺漏,不重復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對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舉”的特點和價值,進一步發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學習重難點:不遺漏,不重復的列舉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學習過程:
一、獨立嘗試
1.復習
回想一下,過去我們學習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2.預習
(1)王大伯用20根1米長的小棒圍成一個長方形,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2)完成練習十一第6題。
3.質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們做什么?
(2)用18根同樣長的小棒能圍成多少種不同的長方形?如果寬是1米,長是幾米?寬是2米,長是幾米?……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
2.教學例2。
(1)題目問有多少種訂法,能舉例說說怎么訂雜志算一種訂法嗎?
(2)“最少訂閱1本,最多訂閱3本”是什么意思?
(3)用什么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列舉時,先考慮訂閱幾本的情況?接著又要怎樣思考呢?
3.全班交流解惑,教師點撥引導。
(1)討論例1
① 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長和寬一一列舉出來嗎?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嗎?
② 聯系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說說你有什么體會?小組交流。
③ 比較這些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2)討論例2
① 把你的解題方法在小組內交流。
② 你認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舉時要注意什么?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
2.完成練習十一第1、2題
四、回顧反思
我的收獲是:
我的疑問是:
五、課后作業
1.完成練習十一第3題。
2.布袋中有4個黃球,3個綠球,從中任意摸出2個球,可能會得到什么顏色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