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湘老師《搭石》課堂實錄
師:如果沒有搭石,家鄉的人們怎么過小溪呢?誰也能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一說。
生: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褲。
師:“綰”是個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來的意思。
師:那就是說,如果小溪里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
生1:脫鞋綰褲
師:人們收工就必須——
生2:脫鞋綰褲
師:人們趕集就必須——
生3:脫鞋綰褲
師:人們訪友就必須——
生4:脫鞋綰褲。
師:一句話,人們來來往往都必須——
生齊:脫鞋綰褲
師:一次又一次的脫鞋綰褲啊,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覺得總要脫鞋綰褲,家鄉的人過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認為會很辛苦。
生3:還會很麻煩。
師:不便、麻煩甚至是辛苦,那還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就必須靠搭石過小溪了。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讀讀什么是搭石。
感受:要認識搭石在鄉親們心中的作用,必須先走進他們的生活,體會搭石在他們生活中的作用。由一句“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褲”,老師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四幅畫面,老師在教學中把復句化成單句,把長句化成短句,把四幅畫面一幅一幅地展現出來,讓學生一點一點地體會到搭石在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這是文本細讀的工夫,這個關鍵詞抓得準。
師:你們從哪兒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
生:我從“協調有序”體會到美。
師: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順序,配合得很好。
師:這是從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師:你聯系下文理解了。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組學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們合作著讀一讀。
師:(指這組問)你們現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師: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進水里,有信心嗎?
生:有。
師引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2:緊跟上去
師:(速度漸快)前面的——
生3: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4:緊跟上去
師:(速度再漸快)前面的——
生5: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6:緊跟上去
師: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
生齊:輕快的音樂。
師:像——
生齊:輕快的音樂。
師:讓我們繼續走在搭石上,這邊兩組走前面,這邊兩組走后面。
師:前面的——
生(組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組2):緊跟上去
(速度漸快,引讀三遍)
師: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生搖頭)對,其實又沒有人指揮,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師:原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
生:協調有序
師:體會得好。
感受:好一個“協調有序”。既從字面上理解了,又從上下文中理解了,用合作朗讀這一巧妙的形式幫助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增強他們的心理體驗,用體驗促進理解,用體驗深化感悟。幽幽的步子邁起來,輕快的腳步提起來,漸走漸快的一行人似乎幻化成了一幅剪影畫,那樣默契有序,那樣整齊有序,定格在搭石上,定格在學生心上,此時, “協調有序”這個詞已經“我心入詞,詞入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