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教學設計10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好像在對“大樹”說?
“大樹”仿佛也在說?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好像在對“大樹”說?
“大樹”仿佛也在說?
(設計意圖:常言道,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于無字處讀出字來”。教師設計這一練習,先想像、再念讀,有機地把讀書與創造思維整合起來,這樣的擴展想象練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創新思維。)
五、拓展延伸,多向對話
1、師:同學們,學到這里,老師不禁要提這樣一個問題:小鳥為什么要歷經千辛萬苦,尋找去年的樹,并且還要為它唱去年的歌?
師:是啊,我們也要學習這只小鳥,做一個遵守承諾,誠實守信的孩子。
(板書)
2、學到這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要說,你想對誰說?比如說吧,對小鳥、對大樹、對伐木工人、對其他人說,想對誰說,就對誰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請你選擇其中一道,寫一段話。
做練習紙:
我想對小鳥說 。
我想對大樹說 。
我想對伐木工人說 。
我想對( )說 。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語言實踐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使文本主題得到了升華,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六、推薦經典,永久對話
師:這篇童話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課后同學們可以去閱讀他的代表作品《毛毯和缽之子》《爺爺和玻璃罩煤油燈》《新美南吉全集》等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閱讀經典的童話讀物,積累文學知識。)
【課后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課程學習中,最重要的,或者說教師首先要關注的課程資源是師生的個體經驗。”《去年的樹》這節課我就有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不足的遺憾,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是比較充分地調動了文本、學生和教師這三方面的經驗資源:
首先,課伊始,我利用媒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第一次與課文親密接觸。”于是,學生開始提出“問題”和“感受。”面對學生初讀的這種結果,我沒有急于解決學生這些“問題”,而是以搜索體現大樹和小鳥之間友情的信息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中小鳥與樹根、與大門、與小女孩的幾組對話,進一步與課文“親密接觸”。
其次,我在讓學生自由讀、找朋友讀、表演讀的過程中,還適時引導“議”,就是在通過讓學生換位體驗,把學生帶入文本,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使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自己閱讀的體驗,并在分享中豐富自己的體驗,使得學生與文本見的對話更加豐富和深入。
最后,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拓展,如“填補小鳥與變成燈火的大樹的無聲對話”、“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等,使得學生在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中,不斷拓展自己的經驗。本課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由于是第一次上新課程四年級上冊的課文,在把握年段特點方面不是很到位;雖然在教材處理上有寫新意,但是還是留有串講的痕跡;另外,在處理預設與生成這一對關系上,缺乏有效的現場調控,感覺課堂總少了些許靈氣,留下一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