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去年的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3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屬擬人體童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后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于是,它心里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
這篇童話的語言樸實無華,全文沒有華麗的詞句,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共有四次對話,分別是鳥兒和樹,樹根,門先生以及小姑娘之間的對話.這四次對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四次對話以及后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正確讀寫"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燈"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童話揭示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童話揭示的道理.
教 具錄音機 磁帶 投影機
教學課時兩課時
設計思路
1,以讀為本,讀中理解.
" 讀"是學生課堂語言實踐的主要活動形式,也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讀"的訓練,唯有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完成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本文語言淺顯易懂,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再分角色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說寫結合,提高能力.
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不光要有讀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表達能力.所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想想人物的心理活動,談談自己學文所悟,跟文中人物聊聊天,并試著寫下來.于是,把讀,想,說,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上課伊始,播放歌曲——《朋友》.
2,談話激趣.
師:大家知道剛才那首歌是寫關于什么的嗎
生:(朋友)
師: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感情較深厚的朋友
生:……
師:你們離別過嗎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關于朋友離別的童話故事.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學生對音樂一般都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和有趣的談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他們帶入童話世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老師隨機檢查,對個別難寫的字加以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查,發揮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2,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互相交流讀書所獲,師生歸納感知內容:
鳥兒飛走之前答應樹 ,第二年春天,鳥兒飛回來卻發現 ,于是就在火柴點燃的燈火前 .因為它 .
[我設計這環節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分角色讀,加深理解
1,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找出童話中的角色,并畫出對話部分的語句.
2,投影出示四次對話.
鳥兒和大樹
"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
鳥兒和樹根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