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納》教學反思
基于以上這樣的認識,這兩課的教學處理上,我實際上是顛倒了主次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沒有作過多的深入剖析,反而是作為略讀課文的《卡羅納》倒是整整用了兩個課時。教學的過程主要抓了這樣幾個點:
一、通讀全文,從具體的語句中品讀卡羅納失去母親的悲傷和痛苦。這其中,包括了課文描寫卡羅納的外貌、動作、神情,以及老師的語言的句子。通過這些句子的集中朗讀,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卡羅納失去母親后那悲痛欲絕、失魂落魄的情感和形象,以此引領學生把握語句的表達效果,進一步讀好句子。
二、與此相對應的,學生通過尋找“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的語句,發現:課文非常仔細、非常用心地通過描述人們的動作、語言、神態,巧妙而又準確地再現了人們對卡羅納的那份真摯的感情。文本的內容基本上有以上兩個塊面構成,并依照事情發展順序交錯而行的結構特點也清晰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三、通過幾個語言點,深入品味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課文中能夠抓的語言點比較多:
1、老師課前對大家說的這番話。為了迎接卡羅納回到學校,老師的這番話語可謂煞費苦心,用心良多。當你讀著老師的這番話的時候,你明白老師的心意了嗎?
2、課文幾次講到“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著他”“誰都沒有說話,只用關切的目光默默地看著他”,這“目光中”到底傳達著同學們怎樣的心聲呢?
3、課文最后說“我恍然大悟”,到底明白了什么?是順應著課文中的哪一句話來說的。
以上三個語言點的停留,為學生打開了足夠大的深入文本、深入人物內心的空間,不管是讀悟結合也好,動筆批注也好,都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積極調動原有的經驗積累,把課文讀深、讀透、讀厚。
從最后的課堂實際來看,學生的情感空間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對于老師的用心,同學們都很有感觸。有的說是為了不讓大家因為重提傷心事,而加重卡羅納的悲傷;有的說是為了保護卡羅納的自尊,在他悲傷的時候放聲大笑是一種不尊重;有的說是為了避免刺激他,使他在與同學們的對比中,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孤苦……我們平時總覺得現在的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關注他人很少,不太在意別人的感受,F在看來,這里也許隱藏著一些誤解,也許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哪怕課堂進行這樣順利,課后回顧一下,總覺得有些地方的表述還可以更清晰一點,更到位一點。比如“我”恍然大悟,那么之前 “我”到底在心中懷著一個怎樣的疑問呢?這樣的提問應該比“我恍然大悟,是順應著課文中的哪一句話來說的”這個問題的指向更集中,并且相對于直接尋找句子來說,還包含了一個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提出疑問的過程。再比如總結課文的時候,學生了解了課文抓住人物言行、神態等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語言特色,但是沒有及時提升文本“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關情”的精妙。
總感覺這是備課不細的原因,仔細想想,如果沒有經歷課堂的那個發展過程,有些東西未必是能夠全部預設得了的。這樣看來,我們的備課或者思想,應該是跟隨課堂、跟隨學生一起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