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納》教學反思
《卡羅納》教學反思: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應當給足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讀課文,通過深入研讀,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然后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機會,通過鼓勵和誘導,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教學略讀課文重在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讀自悟,教學時應緊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實踐中感悟和思考。通過反復地讀,感動自己,感動他人,將“愛”的內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既不能等同與精讀課文面面俱到、精雕細琢,又不能輕描淡寫、囫圇吞棗,一讀帶過。略讀課文并不意味著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其實,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教學中,必須緊緊抓住重點部分,提出特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細讀解疑,方能在內容理解、情感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教學中,我敢于取舍,淡化“悲痛”部分,強化“關愛”部分,緊抓“面對卡羅納的悲痛,大家是怎么做的?誰最讓你感動?畫出讓你感動的句段,寫出自己的體會。”這一統領性的問題,貫穿全文重點部分,引導學生細細品讀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時大家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是每一個眼神,品詞析句,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意。但在教學中,還是太精細,自己感覺就像上講讀課一樣。
讀是感情的基礎,讀也是感悟的升華。讀得流利,感悟才能深入。在朗讀、理解、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為學生提供感情抒發的平臺,把最真摯、無私、偉大的愛朗讀出來,我只在關鍵處引導、點撥,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由交流、自悟表達中體會情感,在扎扎實實的讀的訓練中用心觸摸語言,表達著這份真愛。我采取自由讀、默讀、合作讀、指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讀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思想感情的洗禮和升華,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在深入解讀文本,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之后,讓學生寫下身邊的愛的故事,講讀寫進行有機的結合,加深了學生對作者寫作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表達水平。如果,課堂結構在緊密些,前半部分壓縮一下,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寫一寫,效果會更好。
回顧課堂,教學中,抓住了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會和理解”這一理念,遵循了“以人為本,為生發展”的宗旨,實施了略讀課文“自讀為主,略而不簡”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理解、感受、品味和積累中挖掘語文的語言因素,把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但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今后教學中改進提高。
《卡羅納》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篇課文《卡羅納》。雖然這堂“千錘百煉”的課結束了,我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值得反思的地方實在太多。
《卡羅納》是節選自《愛的教育》一書中的文章。課文講述了一個叫卡羅納的孩子失去母親極度痛苦,在母親去世后回到學校上課的一天中得到老師、同學、家長關愛的事。
我以提問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為切入點,一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通過講述學生的親身經歷來調動起學生的一種生活體驗,感受母愛帶來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親的可憐的卡羅納,引起學生對他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