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橋,那人,那情……──《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堂教學實錄
師:這里寫了情況很危急,你還從這句話中還讀出什么?
生: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
生:只有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即使跑到空曠的地方也有危險。
師:是呀,即使跑到空曠的地方也有危險。再讀一讀第一句話。
生: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
師:這是說余震的破壞,也有如此之大。還讀出了什么?
生:突如其來,它就是說余震是事先沒有預料到的,是一剎那間來的。
師:還有呢?
生:突如其來就是沒有想到,突然一下降臨了。
師:是呀,是在人們毫無心理準備,毫無防范的情況下突然降臨的,因此是十分的危險。還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再讀一讀3~5自然段。
生:第三段中說“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師:什么地方最能體現危險?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師: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師:從這句話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而且這個時候,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
師:是的,說明地震如此之大,你還讀出了什么?
師:而且地震突如其來,也是突如其來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
師:(追問)哪個詞?
生:(齊)襲擊。
師:是的,也是突然降臨的。(音樂《二泉印月》響起)(深情地)同學們,這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是中國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地震。在這場地震中,有1700多人喪生,3500多人受傷,人們妻離子散,無家可歸。(面對搜救畫面)這是搜救隊在廢墟之中正在尋找受傷的人。一天中余震的次數達到了六、七十次。(畫面定格地震慘狀圖片)這場地震給人們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停頓)同學們,面對如次險情,李博士為什么仍能沉著地堅守手術臺呢?
生:因為李博士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小錢正等待著從中國臺灣青年身上取來的骨髓。
師:用骨髓救命!
生:因為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小錢正等待著他的骨髓。
生:因為手術臺就是他的崗位,他應該片刻不離。
師:是呀,他把救死扶傷看作了自己義不容辭的──
生:(齊)責任。
生:李博士不顧一切地為中國臺灣請你做手術,因為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杭州有一位青年正在等待著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
師:是呀,是崇高的責任心和高度的責任感驅使著他不顧自己的安慰,一直堅守在手術臺。同學們,就讓我們滿懷著崇敬的心情再來讀一讀課文的第5自然段。
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
生1:讀課文第5自然段。
(較為平淡。)
師:他已深深地被李博士的行為感動了。再深情一些!
生2:(深情)讀課文第5自然段。
師:多么令人敬佩的李博士啊!同學們,李博士的行為看似不合情理,卻又是那樣的──
生:(齊)合情合理。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詞一句總關情。緊扣文本的閱讀,沒有過多的瑣碎環節,有的是學生親歷文本徜徉語言之河后自然生發的情感。從文本的角度來看,詞語是其生命。一個“襲擊”,一個“突如其來”,在學生的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愛。教師通過追問,引領著孩子們在語言之河中盡情暢游。從“不合情理” 到“合情合理”,學生的思維深度在縱向深入,內心的情感蕩起了層層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