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zhì),感受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血脈親情。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根據(jù)上述要求結合教材與學生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貴品質(zhì),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y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五、說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引發(fā)愛
1、播放1999年中國臺灣地震視頻,師緩緩敘述:1999年的9月21日,中國臺灣發(fā)生了百年首見的大地震,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9月22日早晨,受災地區(qū)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和受傷的人員,當?shù)貧庀缶志嬲f,未來兩周內(nèi)還將不斷有里氏5級以上的余震發(fā)生,中國臺灣還處在余震的威脅中。然而,就在這天早晨,在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yī)院,卻要開始一場特殊的手術。為什么說它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這次地震有關的一個真實的愛的故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生活在非地震帶上的孩子們對于地震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缺乏具體直觀的感受。我利用1999年中國臺灣地震時房倒屋塌,人員傷亡的情境導入,旨在充分利用這些語文學習的資源,引導學生在大語文的背景下學習語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進一步理解中國臺灣青年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zhì)和李博士的高尚醫(yī)德作鋪墊)
(二)初讀課文,感知愛
這里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2、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課文,感知敘事文章的寫作順序。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社會經(jīng)驗,計劃相機讓學生展示他們課前搜集的有關“白血病”“骨髓移植”“中國臺灣”等方面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探究,尋找愛
1、自由讀課文,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