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說課稿
文本解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第三篇精讀課文。讀文先讀題,課文的題目恰似一道景,畫面感強;恰似一句話,發人深思;恰似一份情,溫暖人心。閱讀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觸摸到的是一份臺灣同胞與大陸之間的深情,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中國臺灣、大陸和飛架兩岸的一座橋,以及那份血融于水的至真親情。這橋非普通橋,它是以生命點燃生命,以大愛堅守生命的生命橋;這橋是情,是海峽兩岸同胞相互守護,彼此牽掛,以此幸福為彼幸福的血脈親情。這是一個意蘊極其深刻的題目,讓我們不禁會質疑:“什么是生命橋?”,“生命橋這頭連著那頭的什么?”,我想,孩子們會從質疑的一個個問號里激蕩起閱讀文本的一陣陣欲望。教學中,不妨引導孩子先來叩問課題,然后走進文本。
順著題目,腦海中頓時出現這一問題——“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我開始了一遍又一遍的閱讀,閱讀許久,我的心情一波三折,久久不能平靜!
第一折感動于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幕不同的場景,一幕是在杭州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而另一幕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大陸的期盼,臺灣同胞的舉動,體現了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之間的那份深深的、真摯的、血融于水的血脈親情。
第二折感觸于最深的是極具感染力的細節描寫。精妙的細節對比,給我帶來強烈的震撼。如“小錢靜靜得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和“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李博士的沉著”、“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等語言,這兩處聯系起來一比照,雖然同樣是兩個“靜靜地”,卻道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小錢是那么的可憐,在自己的生命快要結束時是多么期待著這個唯一的希望,而臺灣同胞呢?因為他們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他的骨髓,為了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此時,他們一心為小錢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便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余。再走進李博士和那位青年,文本中“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系起來一對照,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而那位青年在大地震中“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著骨髓”聯系起來,就更能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雖心系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臺上的不平凡的舉動。
第三折感慨于作者的文字筆觸。在手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每一處令人揪心和感人的情節,是那么地具有感召力和穿透力,但作者表達時平鋪直敘,自然樸素,特別通俗,卻會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的感受到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于我們每一位讀者的心中。這一切的一切,牽引著我的心,觸動著我“心”的最深處,不僅感嘆——這就是生命橋的意蘊!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運用多種途徑,學生初步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血脈親情、突如其來”等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