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板書“中華 崛起”這兩個詞讓學生連起來讀并理解詞意,從而導入新課。 并補充板書,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新課,為后面的內容爭取更多的時間。)
(二)、初讀課文,檢查詞語,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中我先由“這位立志的少年是誰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帶著要求初讀課文,接著課件出示本課的詞語,并多種形式的讀,對于難讀或易錯的詞,及時指導、正音。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意在夯實學生的字詞,字詞是進入課文的門戶,不可馬虎,只有讀好字詞,才能更好的讀好課文。)
(三)、交流資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做這樣的過渡:通過讀課文,是誰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你對周恩來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后,我接著問: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這樣的遠大志向呢?相信大家再認真的讀過課文后一定會有所收獲!(學生讀后交流,當學生提到“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時,相機引導學生借助課前資料理解“租借地”,并引出描寫這件事的自然段——7、8自然段。)
(設計意圖: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的生平了解比較少,所以課前指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在這個環節交流展示,為深入理解課文做準備。)
(四)、研讀課文,體會中華不振:
1.默讀7、8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選擇給你印象最深的,一會兒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
2.(讀后交流)在場的都有哪些人?(學生交流,我相機依次板書:中國婦女 洋人 中國巡警 旁觀的中國人)
3.交流這些人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當學生提到“中國婦女”時,便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可憐,并出示描寫“中國婦女”的語句,抓住“衣衫襤褸”、“哭訴”等重點詞,想象情景指導朗讀,體會婦女的悲傷和無助。(板書:哭訴)
(2) 當學生提到“洋人”時,抓住“得意揚揚”一詞體會“洋人”的可恨。(相機板書:得意揚揚 可恨)
(3)當學生提到“中國巡警”時,先讓學生找到描寫“中國巡警”的語句進行朗讀,再讓學生轉換角色:如果你是那位中國巡警,你會怎樣做?從而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惡(相機板書:可惡)抓住“耀武揚威”(板書:耀武揚威)體會他們的可惡行為。
(4) 當學生提到“旁觀的中國人”時,抓住“緊握拳頭”一詞創設情景:同學們,現在也讓我們握緊拳頭,緊緊地握,使勁地握,咬緊牙齒地握,此時此刻,假如當時我們就在現場,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作為我們——一個有血有肉,有骨氣的中國人,你覺得你應怎樣做?通過交流進而體會中國人的可悲。(板書:可悲)
(5)小結:(學生交流完后,我指著板書進行小結)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一位“可憐”的中國婦女、一個“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惡”的中國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國人,共同導演了這樣一出令人氣憤、令人惱怒的一幕,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有了前面鋪墊,學生會很快說出——中華不振。并板書:中華不振。并適時補充當時的背景資料。)再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租借地”描寫的語句,并出示句子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