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結構分析、中心思想、課后題解
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寫12歲的周恩來剛回到沈陽,就聽伯父嘆著氣說“中華不振”,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寫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目睹一位中國婦女被洋人欺負,而圍觀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寫修身課上,周恩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明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心系中華的振興,立下遠大志向
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寫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可說理的事,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后題解:
思考練習第2題:這句話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的所見所聞而切身體會到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所以他“常常沉思”。通過后來修身課上,周恩來的發言,讓我們感受到正是由于周恩來從小耳濡渲染,切身體會,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使得他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