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
2.學生自學。
3.依據問題,討論交流。
問題一:20世紀前的上百萬年人類社會是什么樣的?
(1)學生交流自己所畫句子及理解。
【應對策略】
師緊扣“農耕社會”引導學生,“提到農耕社會,你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說具體,感受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水平的落后。(如:如何耕地?如何出行?如何傳信?莊稼旱了怎么辦?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有話可說)
(2)引讀“那時沒有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引導學生讀出情來。并引導學生發現“改用省略號”的道理。——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
(3)填空練習。
過渡:同學們請你展開想象,除了書中說的這“四個沒有”外,當時還可能沒有什么呢?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試著說一說。
屏幕出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 ,沒有 ,沒有 ,也沒有 。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小結:雖然人類一直生活在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的艱苦生活,但是人們的幻想以及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幻想“千里眼”是希望 ,
他們幻想“順風耳”是希望 ,他們幻想“騰云駕霧的神仙”是希望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古人還會幻想些什么,來寄托他們的美好愿望呢?
(5)學生交流。
問題二:20世紀的這一百年又是什么樣的?
過渡:是呀,在過去的上百萬年中,這一切的一切只能是幻想,然而,在二十世紀,僅僅一百年,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好,下面我們來交流第二個問題:20世紀的這一百年又是什么樣的?
(1)學生讀句子,交流理解,師依據學生回答評價,指導。
(2)出示第四節第一句話,引導學生發現分號前的部分是人類的“發現”,分號后的部分是人類的“發明”。
(3)區分“發現”和“發明”。
(4)交流:還知道哪些20世紀的發現和發明。
過渡:通過文中的例子和同學們舉的例子,讓我們感受到20世紀的巨大科技成就。文中有一句話也來形容20世紀的巨大成就。
(5)出示詩句,學生談理解。
【應對策略】
①師引導學生讀詩,除了感受到“發明發現”多之外,還感受到了什么?(屏幕出示雪景圖,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進而理解不僅數量多,而且范圍廣,出現的迅猛)
②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感情。
③點明詩的出處,了解引用的好處。(作者通過引用古人詩句來說明二十世紀的巨大科技成就,以后大家也可以在寫作中加以運用。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上網找到這首詩,讀讀背背。)